• [  yā yá  ]
  • 一ㄚ 一ㄚˊ
  • RL TGKS

押衙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见“押牙”。

⒉  指古押衙。唐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肯舍生救人,成人之美。见唐薛调《无双传》。后来多用作“侠义之士”的代称。

⒊  宋元时对吏目的尊称。

引证解释

⒈  见“押牙”。

⒉  指 古押衙。唐 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肯舍生救人,成人之美。见 唐 薛调 《无双传》。后来多用作“侠义之士”的代称。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小弟虽无 崑崙 之术,颇有 押衙 之心。”
清 李渔 《慎鸾交·赠妓》:“我见他两人如此,一心要做 押衙 故事,成就他每这段姻缘。”

⒊  宋 元 时对吏目的尊称。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告押衙休疑惑,辨别个是和非。”

国语辞典

⒈  职官名。唐宋时管理仪仗侍卫的小武官。

押衙(ya ya)同音词

  • 1、押牙[yā yá ]

    1.亦称"押衙"。 2.唐宋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 3.金代亦为天子仪仗侍卫头目。

  • 2、丫丫[yā yā ]

    1.两髻分叉的形状。 2.指女孩。 3.象声词。

  • 3、压压[yā yā ]

    1.密集貌;盈满貌。

  • 4、呀呀[yɑ yɑ ]

    1.张口貌。 2.高耸貌;陡峭貌。

  • 5、鸦鸦[yā yā ]

    1.亦作"鸦鸦"。 2.象声词。 3.形容密集而呈黑色的东西。

  • 6、哑哑[yā yā ]

    1.笑声。

  • 7、牙牙[yá yá ]

    1.小儿学语声。 2.呲牙裂嘴貌。

  • 8、厓厓[yá yá ]

    1.骨头突露的样子。形容消瘦。

  • 9、崖崖[yá yá ]

    1.露齿貌。 2.瘦削露骨貌。

  • 10、睚睚[yá yá ]

    1.眼圈深陷貌。形容瘦甚。

押衙词语接龙

  • 1、1.唐代天子的禁卫兵。 2.唐代节度使的卫兵。
  • 2、1.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禀白公事。
  • 3、1.对衙门中贪赃吏役的蔑称。
  • 4、1.宫廷卫队。 2.军府卫队。
  • 5、1.官署。
  • 6、1.旧时衙门中所设的鼓,用以集散曹吏。
  • 7、1.刺史的属官。 2.泛指下属小官。
  • 8、1.官衙集合议事。
  • 9、1.谓群蜂飞集。
  • 10、1.官衙卫士所执之戟。
  • 11、1.唐代军府中的武官。 2.泛指低级军官。
  • 12、1.衙门中的小官。
  • 13、1.官衙的瞭望楼。
  • 14、1.旧时官吏办事的地方。 2.比喻官僚机关。 3.唐代宫殿的大门。
  • 15、古代藩镇的亲卫官,多以官僚子弟充任,后因泛指官僚子弟:高衙内|为非作歹的衙内。
  • 16、1.衙参时兵卒的声喏。
  • 17、1.宋代职役之一。唐有衙前军,但非官役。宋衙前始成为负担最重的差役。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负赔偿失误和短缺等责任,承役者往往赔累破产。宋初无固定役法。仁宗初期,有派里正轮充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为减轻亏累,官府特许承担重难差役的衙前,承包酒坊,以资弥补。但在嘉佑治平间(1056-1067)各地又相继废止。熙宁三年(1070)行免役法,衙前改为雇役,以坊场钱(酒税)募充。
  • 18、1.强御。指强暴之人。
  • 19、1.衙参之日。 2.唐宋时节堂祭奠的日期。
  • 20、1.官署。
  • 21、1.官署的大堂。
  • 22、1.官署的庭堂。
  • 23、1.宋时指金人统帅所在的营帐。
  • 24、1.官名。唐时节度﹑观察﹑团练诸使的下属官吏。 2.五代﹑宋时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

押衙的相关查询

押衙的意思解释、押衙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