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
1.耳朵下垂,驯服的样子。 2.贴近耳边。
1.行文发送。
1.贴地而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
1.顺从。
1.贴黄。唐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亦称"帖黄"。
1.官府的告示。 2.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
1.安定﹑平静。 2.妥贴。 3.踏实。
1.科举考试的录取报单。
1.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1.毁谤别人的帖子。
1.手写的便条。
1.犹帖经。
1.布告;招贴。 2.名帖;名片。 3.票券。 4.书画粘贴成的册页。 5.指帖子词。
1.宋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宋欧阳修有《春帖子词》﹑《端午帖子词》。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帖子词》。
1.犹通知单。 2.旧时向得官﹑复官﹑升官和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
1.亦作"禀帖"。 2.旧时民众或下级呈官府的文书。
八字帖。
旧时朋友结拜为异姓兄弟时,交换写着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帖儿:~弟兄。
1.泛指信札﹑帖子等。
旧时指张贴的启事(多指私人的)。
①研究、考证法帖的源流、摹刻优劣、拓本先后以及书迹真伪和文字内容的学问。 ②崇尚法帖的书法派别。与“碑学”相对。即推崇魏晋唐宋各书法名家书风体系的学派。碑学兴起后,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
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
临摹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法书及其拓本。公元992年侍书学士王著等奉敕编次摹刻宫廷秘阁收藏的法书为十卷,称《淳化阁帖》,法帖之名,相传由此而起。
临摹用的图画范本。
1.仿写字帖。
1.写着简单话语的纸条,多为通知﹑启事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