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ù kě tónɡ rì ér yǔ  ]
  • ㄅㄨˋ ㄎㄜˇ ㄊㄨㄥˊ ㄖˋ ㄦˊ ㄩˇ
  • I SK M JJJJ DM YGK
  • 动词

不可同日而语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话。形容不能相比或相提并论。

夫破人之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战国策·赵策二》

cannot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⒉  亦作“不可同年而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汉·贾谊《过秦论》

引证解释

⒈  谓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语出《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清 王韬 《答强弱论》:“然而缓速利钝,难易劳逸,不可同日而语矣。”
秦牧 《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在崇高思想和健康感情基础上面产生的趣味,和趣味主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国语辞典

⒈  差别很大,不能相提并论。宋·胡仔也作「不可同年而语」、「未可同日而语」。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洪觉范》:「公痴叔诗,如食鲫鱼,惟恐遭骨刺,与岐山猪肉,不可同日而语也。」

成语解释

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词语接龙

  • 1、1.言谈议论。
  • 2、1.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
  • 3、1.说话的口音。 2.读书或说话的声音。
  • 4、1.笑语。 2.鸣叫。 3.句句。
  • 5、1.指太平天国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
  • 6、1.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
  • 7、1. 常言道。如: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吾幼以及人之幼”。——清·林觉民《与妻书》。
  • 8、1.语言学上指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语系"。
  • 9、1.语言的情致。
  • 10、1.语言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 11、1.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
  • 12、1.语音转变。
  • 13、1.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罗马等语族。
  • 14、1.语病。
  • 15、1.话别。
  • 16、1.谈论冰。寓见识为时地所限意。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17、1.话柄﹐谈笑资料。
  • 18、1.措辞的失当。
  • 19、1.谓谈说平常的事物。
  • 20、1.预言。
  • 21、①语言中的词、词组等成分。 ②文言虚字: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可言。
  • 22、1.诉讼之辞。 2.文言虚字。
  • 23、1.交谈之间。 2.说话的层次。
  • 24、1.即语法。 2.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不可同日而语的相关查询

不可同日而语的意思解释、不可同日而语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