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ī hū  ]
  • ㄙ ㄏㄨ
  • XXG QRN

丝忽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犹丝毫。形容极小或极少。

引证解释

⒈  犹丝毫。形容极小或极少。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今还朝以来,甫及数月,未有丝忽自效之勤,而輒以私诚上陈。”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其如定岁之法,积四期餘一日,一日分加於四期,是故二至之时,只在丝忽之间。”

丝忽(si hu)同音词

  • 1、思乎[sī hū ]

    1.方言。想,考虑。

  • 2、兕虎[sì hǔ ]

    1.兕与虎。泛指猛兽。 2.孔子在陈绝粮,弟子有怨意,因召子路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见《史记.孔子世家》。后用为道衰不遇之典实。

  • 3、司户[sī hù ]

    1.官名。汉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北齐称户曹参军。唐制: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宋亦设司户参军,兼司仓之职。元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五》﹑《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四下》﹑《续通典.职官十五》。

  • 4、寺户[sì hù ]

    1.即佛图户。北魏时为佛寺服役的民户。

  • 5、四呼[sì hū ]

    1.音韵学名词。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四呼之名,始见于清潘耒《类音》。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参见"等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 6、四胡[sì hú ]

    1.乐器名。形状与二胡相同,因有四条弦,故名。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常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

  • 7、四虎[sì hǔ ]

    1.清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 8、四户[sì hù ]

    1.四门。 2.南朝齐永明中,中书舍人四员各住一省,时人呼之为四户。

  • 9、似乎[sì hū ]

    ①副词。表示可能:这篇文章似乎在哪见过|他似乎了解内情|似乎要下雨了。 ②副词。表示商量的口气:时候不早了,我们似乎该走了|这件公文似乎应该早日办理。

丝忽词语接龙

  • 1、1.见"忽怳"。
  • 2、1.旧时对出入妓院的清客的别称。
  • 3、1.犹轻视。
  • 4、1.象声词。
  • 5、1.犹轻慢。
  • 6、1.见"忽地"。
  • 7、忽然;突然:灯~灭了ㄧ~下起雨来。
  • 8、1.犹一会儿。指很短的时间或在很短的时间内。 2.叠用于两个以上非同义词或谓语前面,表示短时间内不同情况的交替。 3.突然;忽然。
  • 9、忽然(大多同时用在意义相对或相近的动词、形容词等前头):~说,~笑ㄧ湖上的歌声~高,~低。
  • 10、1.忽然;突然。 2.假使;倘或。
  • 11、①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离开杭州,~又是一年。 ②〈书〉形容失意或迷惘:~不乐ㄧ~如有所失。
  • 12、1.见"忽怳"。
  • 13、1.见"忽怳"。
  • 14、1.亦作"忽荒"﹑"忽恍"﹑"忽慌"。(1)谓似有似无,模糊不分明。《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汉贾谊《鵩鸟赋》:"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汉扬雄《<法言>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无形可以见,无声可以闻。"章炳麟《征信论下》:"从是雠质自离者,诚有可知,亦或忽恍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霓之间。"《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
  • 15、1.见"忽区"。
  • 16、1.空旷貌。
  • 17、1.极言细微。
  • 18、1.犹傲视。
  • 19、1.见"忽其"。
  • 20、1.亦作"忽期"。 2.倘然。
  • 21、1.亲丧期间进行婚娶之称。
  • 22、1.犹忽荒,天空。
  • 23、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他正要出去,~下起大雨来了。
  • 24、1.恍若,好像。 2.倘或,假使。

丝忽的相关查询

丝忽的意思解释、丝忽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