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ì hǔ  ]
  • ㄙˋ ㄏㄨˇ
  • LH HWV

四虎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清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引证解释

⒈  清 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 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以余所闻, 嘉 道 之间, 苏廷魁、陈庆鏞、朱琦 为諫院三直,又合吾 浙 金应麟,世称四虎。”

四虎(si hu)同音词

  • 1、思乎[sī hū ]

    1.方言。想,考虑。

  • 2、兕虎[sì hǔ ]

    1.兕与虎。泛指猛兽。 2.孔子在陈绝粮,弟子有怨意,因召子路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见《史记.孔子世家》。后用为道衰不遇之典实。

  • 3、司户[sī hù ]

    1.官名。汉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北齐称户曹参军。唐制: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宋亦设司户参军,兼司仓之职。元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五》﹑《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四下》﹑《续通典.职官十五》。

  • 4、丝忽[sī hū ]

    1.犹丝毫。形容极小或极少。

  • 5、寺户[sì hù ]

    1.即佛图户。北魏时为佛寺服役的民户。

  • 6、四呼[sì hū ]

    1.音韵学名词。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四呼之名,始见于清潘耒《类音》。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参见"等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 7、四胡[sì hú ]

    1.乐器名。形状与二胡相同,因有四条弦,故名。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常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

  • 8、四户[sì hù ]

    1.四门。 2.南朝齐永明中,中书舍人四员各住一省,时人呼之为四户。

  • 9、似乎[sì hū ]

    ①副词。表示可能:这篇文章似乎在哪见过|他似乎了解内情|似乎要下雨了。 ②副词。表示商量的口气:时候不早了,我们似乎该走了|这件公文似乎应该早日办理。

四虎词语接龙

  • 1、形容有气势:小伙子方脸大眼,瞧着挺~。
  • 2、老虎钳 ①。
  • 3、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海拔30多米,山不高却气势雄奇,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有云岩寺塔(虎丘塔)、剑池(阖闾墓)和二山门、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等名胜古迹。为苏州游览胜地。
  • 4、1.谓勇猛如虎之战士。周代虎贲氏下有虎士。
  • 5、〈方〉形容健壮:这小伙子膀大腰粗的,长得真~。也作虎实。
  • 6、①贪婪而凶狠地注视:~中原。 ②威严地注视:战士们~着山下的敌人,抑制不住满腔怒火。
  • 7、1.召穆公名虎﹐周宣王时人。因平定淮夷之乱有功﹐王赐给他山川土田﹐召穆公稽首拜谢。《诗.大雅.江汉》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之语。后因称大臣朝拜天子为虎拜。
  • 8、1.虎的斑纹。亦指有虎纹的骏马。班﹐通"斑"。 2.有彩绘的茶盏。
  • 9、1.龙虎榜的简称。即进士榜。到了清代则专称武科进士榜曰"虎榜"。参见"龙虎榜"。
  • 10、1.喻指残暴之人。 2.比喻勇猛的战士。 3.比喻富有文采。 4.形容怪石。
  • 11、1.即虎贲。
  • 12、古代指勇士;武士。
  • 13、像虎皮斑纹的变化,后多比喻杰出人物行藏变化莫测:大贤虎变愚不测。
  • 14、1.虎。多形容勇猛之士。彪﹐小虎。
  • 15、1.谓文采如虎纹明着。
  • 16、1.卜法之一。
  • 17、①矫健威武的脚步:迈着~,噔噔噔地走上台来。 ②〈书〉形容举止威武,也指称雄于一方:~关中。
  • 18、1.俗传引导猛虎食人的鬼物。多用以比喻助恶为虐的人。
  • 19、1.虎皮制的弓袋。
  • 20、1.比喻勇武之臣。 2.指虎贲氏之官。
  • 21、1.三国魏许褚的别号。因其勇猛而痴愚﹐故有是称。
  • 22、1.虎与龙。比喻勇猛威武。
  • 23、1.虎跃。比喻笔势刚健。
  • 24、1.植物名。常绿灌木﹐高约二尺许。枝叶繁茂﹐茎上密生细刺。叶小﹐卵形﹐质硬。初夏枝梢开淡黄色或白色小花。花瓣四裂﹐花后结小圆实﹐经久不落。可供观赏﹐亦可入药。 2.马的一种颜色。

四虎的相关查询

四虎的意思解释、四虎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