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ǎn yǔ  ]
  • ㄈㄢˇ ㄩˇ
  • RC YGK

反语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反话。

引证解释

⒈  即反切。详“反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且 郑玄 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孙炎 )创《尔雅音义》,是 汉 末人独知反语。至於 魏 世,此事大行。”

⒉  修辞格之一。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宣和 中有反语云:‘ 寇莱公 之知人则哲, 王子明 之将顺其美, 包孝肃 之饮人以和, 王介甫 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
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 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语。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 明 参政 亮 捷报,命王閲之。王习为常,奏此战惜未获渠首,使 张汉潮 得擒 明亮,始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则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谢出。”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⒊  魏 晋 南北朝 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参见“反切”。

《南史·刘悛传》:“悛 本名 忱,宋明帝 多忌,反语‘ 刘忱 ’为‘临讎’,改名 悛。”
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书》 武帝 创 同泰寺,后又创 大通门 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

国语辞典

⒈  修辞学上指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

反语(fan yu)同音词

  • 1、梵宇[fàn yǔ ]

    1.佛寺。

  • 2、梵语[fàn yǔ ]

    1.一般指古印度的书面语。

  • 3、繁育[fán yù ]

    繁殖培育:~虾苗 ㄧ~优良品种。

  • 4、返御[fǎn yù ]

    1.回车返行。

  • 5、反隅[fǎn yú ]

    1.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ㄣ_也。"

  • 6、反虞[fǎn yú ]

    1.虞,祭名。古代送葬返回时举行虞祭,称反虞。

  • 7、反宇[fǎn yǔ ]

    1.屋檐上仰起的瓦头。 2.亦作"反羽"。比喻中间凹四周高的头顶。

  • 8、反羽[fǎn yǔ ]

    1.见"反宇"。

  • 9、反狱[fǎn yù ]

    1.谋反的案件。 2.越狱;在狱内反抗。

  • 10、贩鬻[fàn yù ]

    1.贩卖。

反语词语接龙

  • 1、1.言谈议论。
  • 2、1.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
  • 3、1.说话的口音。 2.读书或说话的声音。
  • 4、1.笑语。 2.鸣叫。 3.句句。
  • 5、1.指太平天国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
  • 6、1.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
  • 7、1. 常言道。如: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吾幼以及人之幼”。——清·林觉民《与妻书》。
  • 8、1.语言学上指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语系"。
  • 9、1.语言的情致。
  • 10、1.语言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 11、1.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
  • 12、1.语音转变。
  • 13、1.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罗马等语族。
  • 14、1.语病。
  • 15、1.话别。
  • 16、1.谈论冰。寓见识为时地所限意。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17、1.话柄﹐谈笑资料。
  • 18、1.措辞的失当。
  • 19、1.谓谈说平常的事物。
  • 20、1.预言。
  • 21、①语言中的词、词组等成分。 ②文言虚字: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可言。
  • 22、1.诉讼之辞。 2.文言虚字。
  • 23、1.交谈之间。 2.说话的层次。
  • 24、1.即语法。 2.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反语的相关查询

反语的意思解释、反语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