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ǔ tiē  ]
  • ㄖㄨˇ ㄊ一ㄝ
  • IVG MHHK

汝帖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字数虽不甚多,但真草隶篆无所不包。向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现存河南省临汝县文化馆。

引证解释

⒈  法帖名。 宋 大观 中, 汝州 守 王寀 采择 潭、绛、泉 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 汝州 望嵩楼 中。 明 末兵乱,楼焚碑残。 清 顺治 七年(1650年)巡道 范承祖 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 道光 十八年(1838年)州守 白明义 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 洛阳 贴得 汝 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 秦、汉、三国 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 魏 晋 九人书以及 王羲之 十帖、 南唐 十臣、 唐 三朝帝后四书和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 俶 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字数虽不甚多,但真草隶篆无所不包。向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现存 河南省 临汝县 文化馆。

汝帖(ru tie)同音词

  • 1、入贴[rù tiē ]

    1.方言。合适;妥贴。

汝帖词语接龙

  • 1、1.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
  • 2、1.耳朵下垂,驯服的样子。 2.贴近耳边。
  • 3、1.行文发送。
  • 4、1.贴地而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
  • 5、1.顺从。
  • 6、1.贴黄。唐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亦称"帖黄"。
  • 7、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 8、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
  • 9、1.帖附前例。谓依前例量刑。
  • 10、1.犹帖经。
  • 11、1.贴身于马上。谓跨骑不施鞍鞯之马。
  • 12、1.以帖经试士。
  • 13、1.犹帖字。
  • 14、1.安宁;安定。
  • 15、1.形容帖伏收敛之貌。 2.安稳貌。 3.逼近﹑贴近貌。 4.温顺;服帖。 5.平淡无奇。
  • 16、1.差役。旧时供官府差遣的人。
  • 17、1.静止不动貌;安稳。 2.指平安稳当。 3.平静。 4.妥帖,合适妥当。
  • 18、1.犹帖经。
  • 19、1.驯服;平服。 2.安息,安宁。 3.补贴利息。
  • 20、1.贴卧席上。喻安稳。
  • 21、1.拘束不展貌。
  • 22、1.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 23、①研究、考证法帖的源流、摹刻优劣、拓本先后以及书迹真伪和文字内容的学问。 ②崇尚法帖的书法派别。与“碑学”相对。即推崇魏晋唐宋各书法名家书风体系的学派。碑学兴起后,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 24、1.兼职。

汝帖的相关查询

汝帖的意思解释、汝帖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