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iē kuò  ]
  • ㄊ一ㄝˇ ㄎㄨㄛˋ
  • MHHK RTD

帖括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引证解释

⒈  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

⒉  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明史·熊廷弼传》:“疆埸事,当听疆埸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輒怫然怒哉!”

⒊  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明 清 时亦用指八股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金 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 余大先生 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臺阁体,和声帖括诗。”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宋 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国语辞典

⒈  唐代举子把经书里难记的句子编成歌诀,以便诵读,称为「帖括」。后来通指科举的文字。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举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帖括词语接龙

  • 1、1.查考。
  • 2、1.语本《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毛传:"鸡栖于杙为桀。括,至也。"后以"括揭"借指进栏回窠的牛羊鸡等禽畜。揭,同"桀"。
  • 3、1.结扎;捆缚。
  • 4、1.搜括征借。
  • 5、1.查编户籍。
  • 6、1.征兵。
  • 7、1.见"括香"。
  • 8、1.搜求比次。
  • 9、1.会聚。
  • 10、1.拉长脸以示严肃或嗔怒。
  • 11、1.征购民间余粮。
  • 12、1.包容大地。 2.犹括田。
  • 13、1. 刻毒;毒辣。如:西门外汪家当铺也还有,可是按着葫芦抠子儿,括毒多着哩。——《醒世姻缘传》。
  • 14、1.方言。犹言残刻,狠毒。
  • 15、1.聒耳。谓声音刺耳。括,通"聒"。
  • 16、1.束发。指服丧。 2.束发。指受刑。
  • 17、访1.搜求;访求。
  • 18、①算术式或代数式中表示几个数或项的结合关系和先后顺序的符号,形式有()、[]、三种,分别叫做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或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中括号用在小括号的外层,大括号用在中括号的外层,运算时先从小括号内的式子算起。 ②标点符号,最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与数学上的小括号相同,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方头括号(【】)等几种,主要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 19、①小括号。参看 〖括号〗①。 ②括号 ②。有时也指引号。
  • 20、1.登记户口。
  • 21、1.征集。
  • 22、1.查检籍没。
  • 23、1.象声词。以手掌击物之声。
  • 24、1.聒噪。括,通"聒"。

帖括的相关查询

帖括的意思解释、帖括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