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ì bài  ]
  • ㄙˋ ㄅㄞˋ
  • LH RDFH

四拜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古代表示庄重的拜礼。

⒉  明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毕。参阅《明史·礼志一》。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表示庄重的拜礼。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水浒传》第二三回:“哥哥不弃 武二 时,就此受 武二 四拜,拜为义兄。”

⒉  明 洪武 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毕。参阅《明史·礼志一》。

国语辞典

⒈  加重的拜礼。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水浒传·第二三回》:「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⒉  四度被任命。

《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传下·崔胤传》:「四拜宰相,世谓『崔四入』。」

四拜(si bai)同音词

  • 1、司败[sī bài ]

    1.官名。即司寇。 2.泛指司法机关。

  • 2、死白[sǐ bái ]

    1.苍白,没有血色。

  • 3、死败[sǐ bài ]

    1.犹覆亡。

  • 4、四白[sì bái ]

    1.因眼珠小而四周皆露眼白。旧时相者认为人有此相则死于刀兵之灾;又以为妇人有此相则与人奸乱。汉王符《潜夫论.相列》:"《易》之《说卦》:巽,为人多白眼。相扬四白者,兵死。"汪继培劐笺引王先生云:"四白,谓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谓'多白眼'也。相妇人法:目有四白,五夫守宅。见《唐书.方技.袁天纲传》。"又北周郎中裴珪妾赵氏目有四白,相者张璟藏劐谓其"终以奸废",后应验。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 2.指商山四皓。 3.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下眼睑下一寸,当眶下孔处。

  • 5、私白[sī bái ]

    1.古代阉人的别称。也称"阉儿"。 2.曲艺术语。在曲艺演出(如评弹﹑评话等)中﹐对以演员身份进行叙述时的表白﹑衬白等的统称。

四拜词语接龙

  • 1、1.打躬作揖。
  • 2、1.犹言拜认。
  • 3、1.拜授邑宰。
  • 4、1.致意的敬词。
  • 5、1.每逢年节及祖先忌日,子孙对祖宗的画像叩拜。
  • 6、1.旧时迷信习俗,农历五月十三日,从自己家门且行且拜到城隍庙拜祷,祈求降福消灾,称为"拜愿"。
  • 7、1.行跪拜礼所用的毡垫。
  • 8、1.拜受慰问表彰。 2.上给皇帝的奏章;上奏章。 3.对鬼神的祈祷文。
  • 9、1.向皇帝进谏而受廷杖。
  • 10、1.亦称"拜折子"。 2.清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
  • 11、1.除授官职。
  • 12、1.古代宾客始到时宾主升堂主人拜宾的礼仪。
  • 13、1.犹擢用。
  • 14、1.亦作"拜把子"。 2.旧时谓朋友结拜为异姓弟兄。
  • 15、1.犹拜免。
  • 16、1.台湾风俗,每逢佳节或祭神日,大宴宾客,俗谓之拜拜。 2.英语bye-bye的译音。谓再会。
  • 17、1.向皇帝上奏本。
  • 18、1.春秋时,楚共(恭)王有宠子五人,自己不能确定由谁继承王位。于是遍祭名山大川,请神择定,并以璧示之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祭毕,密埋璧于祖庙厅堂里,令五子斋,并以次第入拜。结果,小儿子几次跪拜都压在璧纽上,后继位为楚平王。事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后因以"拜璧"为立太子的典故。
  • 19、1.上奏章。 2.对神拜献祈祷文。
  • 20、1.告别的敬词。 2.谓叩拜告别。
  • 21、1.新媳妇请见公婆时所献的素绢。 2.跪拜接受赐与之帛。
  • 22、1.请人喝茶的敬词。
  • 23、1.僧尼为信徒拜佛诵经以忏悔罪业,或超度亡灵。南朝梁武帝在郗皇后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梁皇忏》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 24、1.晋代潘岳与石崇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相与望车尘而拜。事见《晋书.潘岳传》﹑《石崇传》。后遂以"拜尘"指谄事权贵。

四拜的相关查询

四拜的意思解释、四拜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