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hào yīn  ]
  • ㄓㄠˋ 一ㄣ
  • YVK UJF

诏音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诏命。

引证解释

⒈  诏命。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第二表之二:“臣等尝览载籍,粗知丧纪,若 成周 《顾命》,歷代犹遵; 西汉 詔音,前王所奉。”
宋 吕陶 《答庆帅贺右史启》:“叨被詔音,误陞柱史,名非实称,幸与愧并。”
宋 洪适 《唐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复京师露布》:“臣自闻国难,祗奉詔音,即投袂以兴师,遂属鞬而就道。”

诏音(zhao yin)同音词

  • 1、招隐[zhāo yǐn ]

    1.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 2.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

  • 2、肇禋[zhào yīn ]

    1.开始祭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毛传:"肇,始;禋,祀也。"一说,禋,当作西土,乃西土二字误合之垔,后人又加示旁。周在西方,故称。肇西土,言文王开辟周国土地。见高亨《诗经今注》。

  • 3、招引[zhāo yǐn ]

    1.招致;引之使来。 2.吸引。 3.招惹,引出。

  • 4、招饮[zhāo yǐn ]

    1.招人宴饮。宋梅尧臣有《依韵和通判雪后招饮》诗﹐清吴锡麒有《元夜值雪耦堂招饮同陈宝所给谏作》诗。

  • 5、召引[zhào yǐn ]

    1.招引;引导;吸引。

诏音词语接龙

  • 1、1. 对前后相邻的一个元音的读音的影响。
  • 2、1.语音学上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
  • 3、1.即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 2.指声响。
  • 4、1.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
  • 5、1.用钢材制成的发声仪器。形状像叉子,用小木槌敲打发出声音。音叉的长短厚薄不同,能产生各种音高的声音,可以用来调整乐器和帮助歌唱者定出音高。
  • 6、声音尘埃。比喻信息或踪迹:音尘悄然|咸阳古道音尘绝。
  • 7、1.音乐术语。指两音间的距离,亦即两音在高度上的差异。
  • 8、1.犹音信。 2.犹言语。
  • 9、1.言谈;辞令。 2.文词。 3.音调歌词。
  • 10、1.录音磁带。
  • 11、1.发声说话﹑吟诵诗文时的腔调。 2.指乐曲的旋律。泛指乐声。
  • 12、1.汉字字音的读法。 2.日文中汉字的一种读法,用汉字原来的音读汉字。因汉字词语传入日本的时间和来源不同,有"吴音"﹑"汉音"等分别。
  • 13、音乐术语。乐谱中用以表示音的长度的符号。常用的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种。音符由符头、符干、符尾构成。成组的带符尾的音符,可用横线代替个别的符尾,如以b16a代替b16bb16db16d,以b16e代替b16db16db16db16d等。音符后加附点的称“附点音符”,其时值较原音符增长二分之一,如b16c等于b16f+b171的时值,b172等于b171+b16b的时值。
  • 14、1.声音的高低。由音波振动的频率来决定。频率高则音高;低则音低。音高是构成语音的要素之一。汉语里音高变化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妈"﹑"麻"﹑"马"﹑"骂"四个字的声调不同,即音高的不同。 2.音乐声学术语。指听觉赖以分辨乐音高低的特性。
  • 15、1.指诗歌的格律。
  • 16、1.乐官。
  • 17、1.诗文;书信。
  • 18、1.音信;消息。
  • 19、1.反切的一种。指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声调及韵母相同。也称"音和切"。
  • 20、1.犹美名。 2.指人的音容仪态。
  • 21、1.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亦指琴或乐曲。 2.美音;德音。 3.指音容。 4.犹音讯;书信。
  • 22、1.对来信的敬称。
  • 23、1. 五线谱的音阶。
  • 24、1.见"音技"。

诏音的相关查询

诏音的意思解释、诏音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