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hènɡ shì  ]
  • ㄕㄥˋ ㄕˋ
  • ETG FGHG

胜士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

⒉  佛教语。对持戒者的尊称。见《释氏要览》卷上引《月灯三昧经》。

引证解释

⒈  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

《晋书·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宋 叶适 《<黄子耕文集>序》:“豫章 黄子耕,少所树立,便入高人胜士之目,不独倚先世为重也。”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晋 宋 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

⒉  佛教语。对持戒者的尊称。见《释氏要览》卷上引《月灯三昧经》。

元 德异 《<坛经>序》:“近得 通上人 寻到全文,遂刊於 吴 中 休休禪寺,与诸胜士同一受用。”

胜士(sheng shi)同音词

  • 1、声诗[shēnɡ shī ]

    1.乐歌。

  • 2、盛时[shènɡ shí ]

    1.犹盛世。 2.犹盛年。

  • 3、盛使[shènɡ shǐ ]

    1.盛价。

  • 4、盛世[shènɡ shì ]

    兴旺繁盛的时代:太平盛世|盛世修典。

  • 5、盛事[shènɡ shì ]

    1.大事;美事。

  • 6、盛饰[shènɡ shì ]

    1.装扮华丽。 2.服饰端庄。

  • 7、胜事[shènɡ shì ]

    1.美好的事情。 2.指寺﹑观中法会﹑斋醮等。

  • 8、笙诗[shēnɡ shī ]

    1.《诗.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此六诗为"笙诗"。《诗.小雅.鱼丽》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上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 9、声施[shēnɡ shī ]

    1.名声流传。 2.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

  • 10、声势[shēnɡ shì ]

    1.亦作"声埶"。 2.声威气势。 3.指军队间遥相呼应﹐互为支援。 4.犹权势。声望与势力。 5.特指文章的声韵气势。 6.古代对音译的十二个梵语元音的一种称呼。

胜士词语接龙

  • 1、士官、军士和兵的统称。是军队中直接操作武器装备,执行战斗或保障勤务的军人。是军队的基础。我军士兵,是指班长及其以下军人。1988年重新实行的军衔制分有三等七级,士官设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 2、1.犹士节。
  • 3、1.犹言将士。
  • 4、1.英语stick的音译。手杖。
  • 5、1.方言。英语store的音译。商店;杂货店。
  • 6、1.士大夫的风度。 2.士大夫的风气。
  • 7、1.青年男子。 2.通称男子。 3.士大夫;读书人。
  • 8、1.封建时代士人的服饰。
  • 9、我国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一般从服役期满的义务兵中选取,必要时也从军外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的军衔分为三等六级。
  • 10、1.做官的人。 2.仕宦。旧称任官职。
  • 11、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 12、1.魏晋时,职业士兵的家庭称为士家。士家子弟世代为兵。
  • 13、1.指士大夫应有的操守。
  • 14、1.士大夫应有的节操。
  • 15、1.文人﹑士大夫的总称。
  • 16、1.《仪礼》的别名。
  • 17、文人士大夫,知识界:清名映士林|一变士林风气。
  • 18、1.出身士族的人。 2.泛指读书人﹑文士。
  • 19、1.士众,军队。
  • 20、1.士类。士人的总称。
  • 21、1.士大夫间的评论﹑舆论。
  • 22、1.兵马。引申指军队。
  • 23、1.士人与庶民。氓,民。
  • 24、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 3.泛指人民﹑百姓。 4.犹言军民。

胜士的相关查询

胜士的意思解释、胜士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