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ī lǚ  ]
  • 一 ㄌㄩˇ
  • WVT KK

伊吕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引证解释

⒈  商 伊尹 辅 商汤,西周 吕尚 佐 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汉书·刑法志》:“故 伊 吕 之将,子孙有国,与 商 周 并。”
《三国志·蜀志·彭羕传》:“羕 於狱中与 诸葛亮 书曰:‘……足下,当世 伊 吕 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宋 刘过 《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 伊 吕,世似 唐 虞。”
明 沉采 《千金记·遇仙》:“自愧才兼文武,惭非 伊 吕 之儔;胸有甲兵,颇让 孙 吴 之术。”
清 方文 《田居杂咏》:“幸而遇明主, 伊 吕 伯仲间。”

国语辞典

⒈  商代伊尹与周代吕尚。二人皆为辅佐君主的贤臣。

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明·沈采《千金记·第二出》:「自愧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伊吕(yi lv)同音词

  • 1、疑律[yí lǜ ]

    1.不恰当的律令。

  • 2、疑虑[yí lǜ ]

    1.怀疑顾虑。

  • 3、异虑[yì lǜ ]

    1.不寻常的思虑。 2.犹三心二意。

  • 4、移律[yí lǜ ]

    1.犹言变革体制。

  • 5、逸侣[yì lǚ ]

    1.方外之友,超俗的朋友。 2.失散的同伴。

  • 6、衣履[yī lǚ ]

    1. 衣服和鞋,泛指衣着。如:衣履不整。

  • 7、遗侣[yí lǚ ]

    1.谓漏网的同伙。

  • 8、遗履[yí lǚ ]

    1.典出《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申舟途经宋国,宋华元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杨伯峻注:"此时楚庄在路寝,古人在室内不穿鞋。屦即后代之履,今之鞋。闻申舟被杀,怒而起,起而走。不及纳屦。及者,送屦者追而及之也。"后以"遗履"指遇到愤怒之事,急忙外出处理而不及纳履。形容愤怒之极。 2.指遗弃之履。

  • 9、遗虑[yí lǜ ]

    1.馀念;其他的想法。 2.抛弃俗念;忘怀得失。

  • 10、一律[yí lǜ ]

    ①相同;一个样子:千篇一律。 ②副词。全部;毫无例外:车辆一律不准由此通行|校篮球队员一律着白色运动服。

伊吕词语接龙

  • 1、1.周吕尚与商傅说的并称。
  • 2、1.周吕尚与三国蜀诸葛亮的并称。
  • 3、1.指吕尚。 2.指吕嵒,即吕洞宾。
  • 4、1.周吕尚与春秋齐管仲之并称。
  • 5、汉高祖皇后。名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为人残忍而有谋略,曾助高祖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其子惠帝即位后,她掌握实权,毒死赵王如意。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分封吕氏子侄为王侯。她死后,诸吕欲发动叛乱,被平定。
  • 6、1.汉高祖后吕雉及汉宣帝后霍成君的并称。两人皆以嫉妒凶残着称。
  • 7、1.骄矜自大貌。
  • 8、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 9、1.《吕氏春秋》的别称。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各着所闻,集论而成。以书中有《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及《恃君》八览,故称。
  • 10、1.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位于黄河与汾河间。主峰在离石县东北。夏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即指此。 2.水名。也称吕梁洪。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七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
  • 11、1.我国古代乐律有阳律﹑阴律各六,合为十二律。阳六曰律,阴六曰吕;合称律吕或吕律。
  • 12、三国吴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曾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曾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死,他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 13、象棋特级大师。广东惠东人。八岁学棋。70年代末起参加全国比赛,80年代两次夺得全国冠军。1989-1992年间连续五次夺得“五羊杯”象棋冠军赛冠军。1990、1995年两次获得世界象棋锦标赛冠军。
  • 14、1.指春秋吕尚的后代。周武王封太公望吕尚于齐,其子孙世代为齐君。入战国,为田氏所簒。 2.《吕氏春秋》的省称。 3.指汉高祖后吕雉及其侄吕产﹑吕禄等。
  • 15、1.古国名。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宋元以来,中国商船常到此贸易,明代称之为吕宋。过去华侨去菲律宾者多在吕宋登陆,故以吕宋为菲律宾之通称。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代,华侨又称西班牙为大吕宋,称菲律宾为小吕宋。 2.吕宋烟之省称。
  • 16、1.即周初人吕尚。尚年老。隐于渔钓,文王出猎,遇于渭滨,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后世亦称吕望。
  • 17、1.即吕尚(太公望)。相传其未遇文王之前曾钓于渭滨,故称。
  • 18、1.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2.指周的开国功臣吕尚。
  • 19、1.见"吕仙翁"。
  • 20、1.指春秋时晋大夫魏锜之子魏相。以擅长外交辞令着称。魏锜亦称吕锜,故魏相亦有此称。 2.指吕不韦。因曾为秦相,故称。 3.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 21、1.《尚书》篇名。周穆王时有关刑法的文书,由于吕侯的请命,故名。近人有认为是春秋时吕国国君所造的刑书。
  • 22、1.即吕尚。因其字子牙故又称吕牙。
  • 23、1.陶制砚名。
  • 24、1.周吕尚与殷伊尹的并称。两人皆开国贤臣。

伊吕的相关查询

伊吕的意思解释、伊吕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