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ǔ lǐ  ]
  • ㄨˇ ㄌ一ˇ
  • GG PYNN

五礼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引证解释

⒈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 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⒉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礼,吉、凶、军、宾、嘉。”
《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

国语辞典

⒈  古代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五礼,吉、凶、军、宾、嘉。」
《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周公救乱,弘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⒉  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的礼。

《书经·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汉·孔安国·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五礼(wu li)同音词

  • 1、五力[wǔ lì ]

    1.佛教语。五种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能破除障碍,得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2.佛教语。五种力。指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不能遮止",故谓五力不可到。 3.佛教语。五种力。五种扰乱修行的魔力。即色﹑声﹑香﹑味﹑触五尘。

  • 2、五吏[wǔ lì ]

    1.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官。

  • 3、五利[wǔ lì ]

    1.五种利益﹑好处。 2.战时随机应变的五项原则。 3.汉方士栾大的称号。

  • 4、五例[wǔ lì ]

    1.指《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 5、五隶[wǔ lì ]

    1.指周代的五种奴隶。

  • 6、武力[wǔ lì ]

    1.武卒。 2.军事力量。 3.勇力。 4.强暴的力量。

  • 7、武厉[wǔ lì ]

    1.威武勇猛。

  • 8、武吏[wǔ lì ]

    1.指军职官员。

  • 9、无礼[wú lǐ ]

    1.不循礼法;没有礼貌。

  • 10、无里[wú lǐ ]

    1.见"无俚"。

五礼词语接龙

  • 1、1.乐名。
  • 2、1.以礼征召。
  • 3、按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多用在外交场合):~服ㄧ~司。
  • 4、1.谓以礼陈说。
  • 5、仪式结束。
  • 6、1.汉长安十二门之一。
  • 7、1.犹尊荣。
  • 8、1.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
  • 9、1.礼仪规章。 2.礼乐文章。
  • 10、1.谓礼仪之正道。
  • 11、1.指有关礼仪之职务。
  • 12、1.古乐章名。
  • 13、1.言礼之书。 2.指史书中记载有关礼仪制度的篇章。如:《晋书.礼志》;《宋书.礼志》。
  • 14、1.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
  • 15、1.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礼制,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 16、1.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
  • 17、1.见面时进献的礼物。
  • 18、1.谓切合仪节;礼节得体。
  • 19、1.礼敬尊重。
  • 20、1.礼衣;礼服。
  • 21、1.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据《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载:规妻善文能书。规卒时,妻犹年盛而色美。董卓为相,以重礼聘娶,规妻乃轻服诣卓门,辞请。卓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规妻知不免,乃立骂卓。遂被鞭扑而死,后人图画,号曰"礼宗"。
  • 22、1.谓服丧完毕。
  • 23、1.以合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
  • 24、1.天子所赐之酒。

五礼的相关查询

五礼的意思解释、五礼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