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iānɡ lì  ]
  • ㄐ一ㄤ ㄌ一ˋ
  • XFGG GKR

疆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守卫边疆的小吏。

⒉  负镇守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

引证解释

⒈  守卫边疆的小吏。

《左传·桓公十七年》:“於是 齐 人侵 鲁 疆,疆吏来告。”
唐 常衮 《加朱希彩幽州管内观察使制》:“东罢渡 辽 之警,北清戴斗之气,疆吏缓带,戎车税鞅,典从事简,方面以寧。”

⒉  负镇守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参见“疆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外如西南 川、滇、桂、粤 之边境……东南之 臺湾 内山各处,榛芜未闢,遗利尚多,疆吏漠不关心,动为外人侵佔。”
张难先 《文学社始末》:“社务正突飞猛进中,忽值三月二十九 广州 失败,各省疆吏,羣成恐怖时代,防范极严,本社常会,亦难召集。”
严复 《原强》:“乃内之则殿阁枢府以至六部九卿,外之则洎廿四行省之疆吏,旁皇咨求,卒无一人焉足以胜御侮折衝之任者。”

国语辞典

⒈  指守护边疆的官吏。

《左传·桓公十七年》:「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

⒉  掌理地方事务的官吏。清代称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

疆吏(jiang li)同音词

  • 1、讲礼[jiǎnɡ lǐ ]

    1.习礼。 2.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

  • 2、讲理[jiánɡ lǐ ]

    ①评是非曲直:咱们跟他~去。 ②遵从道理:蛮不~ㄧ他是个~的人。

  • 3、僵立[jiānɡ lì ]

    1.直立不动。

  • 4、礓砾[jiānɡ lì ]

    1.小石。

  • 5、疆里[jiānɡ lǐ ]

    1.疆场邑里。 2.界限,指定的范围。

  • 6、疆理[jiānɡ lǐ ]

    1.划分,治理。语本《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毛传:"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高亨注:"疆,划田界。" 2.境界;界限。 3.犹疆域。

  • 7、江离[jiānɡ lí ]

    1.亦作"江蓠"。 2.香草名。又名"蘼芜"。

  • 8、江骊[jiānɡ lí ]

    1.珠名。参见"江历"。

  • 9、江蓠[jiānɡ lí ]

    ①红藻的一种,暗红色,细圆柱形,有不规则的分枝。生在海湾浅水中。可用来制造琼脂。 ②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 10、江鲤[jiānɡ lǐ ]

    1.江中鲤鱼。 2.旧题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江鲤"借指书信。

疆吏词语接龙

  • 1、1.谓当差期满。
  • 2、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3、1.为政的才能。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 4、1.为政的才干。
  • 5、1.官署名。东汉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后改为选部,魏晋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 6、1.随从的士卒。
  • 7、1.作官的道路。 2.为政之道。
  • 8、1.元﹑明﹑清府县的吏员。
  • 9、1.公文。
  • 10、1.指吏胥的弊害。
  • 11、1.犹吏隐。
  • 12、1.官吏的员额。
  • 13、1.官府的法令。
  • 14、1.为政的方略。
  • 15、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 16、1.官吏的俸禄。
  • 17、1.亦作"吏干"。 2.为政的才干。
  • 18、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庙的官员。
  • 19、1.官吏之家。
  • 20、1.官吏的节操。
  • 21、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
  • 22、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 23、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 24、1.指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疆吏的相关查询

疆吏的意思解释、疆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