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ǔ tái  ]
  • ㄨˇ ㄊㄞˊ
  • TGL CK
  • 名词

舞台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供表演的的台子。

stage; arena;

⒉  比喻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

政治舞台。
退出历史舞台。

引证解释

⒈  供演出的台。

唐 颜师古 《隋遗录》:“舟前为舞臺,臺上垂蔽日帘。”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泪脸补痕劳獭髓,舞臺收影费鸞肠。”

⒉  喻社会活动的场所。

清 秋瑾 《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今日舞臺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
鲁迅 《准风月谈·黄祸》:“但倘说,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我们的份,是不合理的。”

如:政治舞台;历史舞台。

国语辞典

⒈  剧场内供演戏的地方。

唐·沈佺期〈奉和圣制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诗:「池影摇歌席,林香散舞台。」

⒉  比喻供某种事件、人物发展表现,含有多变特质的特定场合。

如:「人生舞台」、「政治舞台」、「历史舞台」。

舞台(wu tai)同音词

  • 1、梧台[wú tái ]

    1.战国齐梧宫之台。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境。

  • 2、物态[wù tài ]

    1.物的形态﹑表象。 2.景物。 3.犹世态。

  • 3、乌台[wū tái ]

    1.指御史台。

  • 4、武台[wǔ tái ]

    1.汉宫殿名。

  • 5、五台[wǔ tái ]

    1.唐高宗龙朔中尚书﹑门下﹑中书﹑秘书﹑御史五官署均以台名,合称"五台"。 2.见"五台山"。

  • 6、五态[wǔ tài ]

    1.方言。五官。

  • 7、五泰[wǔ tài ]

    1.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杨倞注:"五泰﹐五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刘师培《荀子补释》。

  • 8、吴台[wú tái ]

    1.指春秋吴王阖闾(一说夫差)所筑之姑苏台(在江苏吴县西南)。

舞台词语接龙

  • 1、1.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
  • 2、1. 台湾籍同胞。
  • 3、1.军事上用于警戒防守的建筑物。
  • 4、同“鲐背”。指长寿老人。
  • 5、1.犹台辅。
  • 6、1.古代指由代表中央政府的行台派出的军队。
  • 7、1.桌布。铺在桌面上做装饰和保护用的布或其它质地的片状物。如,塑料台布。
  • 8、戏曲演员表演时所走的舞蹈化步子。在传统戏曲中,按一定程式,并根据剧中人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规定情境而加以变化。又有云步、蹉步、跪步、醉步等专门步法。
  • 9、1.朝廷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 10、1.古时御史台的长官。一般指御史大夫。明代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则以左右都御史为台长。
  • 11、1.指宰辅重臣。
  • 12、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 2.六朝时的禁城。
  • 13、1. 一种带有平台的称重机械,物体置于其平台上称重。
  • 14、戏剧名词。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 15、1.犹台驾。从,仆从。不敢直斥其人,故呼其仆役。
  • 16、1.放在桌子上用的,有座子的电灯。
  • 17、周围为陡坡,顶面广阔平坦的高地。如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台地。
  • 18、1.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
  • 19、1.比喻宰辅重臣。台,三台星;斗,北斗。
  • 20、①唐朝称侍御史。 ②对人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台端】①唐朝称侍御史。 ②对人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 21、1.泛指宫廷内大小官署。
  • 22、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发源于南北纬5°~20°的热带高温洋面上空。在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天气。台风深入内陆后,风力变弱,带来的丰沛雨水有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旱象。
  • 23、1.《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
  • 24、对人的敬称,用于询问表字,犹言尊姓、大号:请教台甫怎么称?

舞台的相关查询

舞台的意思解释、舞台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