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ínɡ lì  ]
  • ㄇ一ㄥˊ ㄌ一ˋ
  • PJU GKR

冥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阴间的官吏。

引证解释

⒈  阴间的官吏。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陈昱被冥吏误追》:“有人自孔掷一物,至地化为人,乃其亡姊也。携其手,自孔中出。曰:‘冥吏追汝,使我先。’见吏在旁,昏黑如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穆象元判冥》:“少时为诸生,被召为冥吏,每以夜分入幽府决事。”

冥吏(ming li)同音词

  • 1、蓂历[mínɡ lì ]

    1.日历。因蓂荚的更换而知月日,故名。

  • 2、名理[mínɡ lǐ ]

    1.名称与道理。 2.特指魏晋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 3、名利[mínɡ lì ]

    1.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

  • 4、名例[mínɡ lì ]

    1.著述的体例。 2.旧时律书的首篇,犹今之总则,包括刑名与体例。

  • 5、鸣唳[mínɡ lì ]

    1.鸣叫。

  • 6、明理[mínɡ lǐ ]

    1.严明的治理。 2.明显的道理。 3.说明道理。 4.明察事理;懂道理。

  • 7、明吏[mínɡ lì ]

    1.犹良吏。

  • 8、明丽[mínɡ lì ]

    清明秀丽:田野里一片明丽的春光。

  • 9、明利[mínɡ lì ]

    1.明慧爽利。

  • 10、螟立[mínɡ lì ]

    1.谓立为螟蛉子。犹过继。

冥吏词语接龙

  • 1、1.谓当差期满。
  • 2、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3、1.为政的才能。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 4、1.为政的才干。
  • 5、1.官署名。东汉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后改为选部,魏晋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 6、1.随从的士卒。
  • 7、1.作官的道路。 2.为政之道。
  • 8、1.元﹑明﹑清府县的吏员。
  • 9、1.公文。
  • 10、1.指吏胥的弊害。
  • 11、1.犹吏隐。
  • 12、1.官吏的员额。
  • 13、1.官府的法令。
  • 14、1.为政的方略。
  • 15、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 16、1.官吏的俸禄。
  • 17、1.亦作"吏干"。 2.为政的才干。
  • 18、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庙的官员。
  • 19、1.官吏之家。
  • 20、1.官吏的节操。
  • 21、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
  • 22、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 23、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 24、1.指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冥吏的相关查询

冥吏的意思解释、冥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