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犹逃学。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 周克昌 ﹞至十三四岁,丰姿甚秀,而性不喜读,輒逃塾。”清 龚自珍 《丙戌秋作独游法源寺寻丁卯戊辰间旧游遂经过寺南故宅惘然赋》:“髫年抱秋心,秋高屡逃塾。”
1.戏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亦称"套曲"。参阅任讷《散曲概论》。 2.手续;程式;套子。 3.比喻格式﹑技巧。
1.亦作"迯暑"。 2.消暑;避暑。
1.谓用绳子连缀。古代丧冠之制。条,通"绦"。
1.谓陶冶使之美好。
1.指高粱。
1.解暑﹐消暑。
1.指松柏之类刚劲的树木。
1.深藏地下的树。谓千年老树。
1.桃木做的殳杖。古人佩以为戒。
逃塾的意思解释、逃塾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