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ǐ lù  ]
  • ㄔˇ ㄌㄨˋ
  • HWB QVIY

齿録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收录;录用。

以臣年小,不及齿录。——《魏书·刘文晔传》
未蒙齿录。

employ;

引证解释

⒈  收录;录用。

《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前后奉表,贡使相望……未审津涂寇险,竟不仰达,为天朝高远,未蒙齿録?”
宋 王安石 《辞赴阙状》:“辠逆餘生,尚蒙齿録,非臣陨首所能报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魄行路隅,谁肯加齿録?”

⒉  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也称同年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试录齿录》:“科场试録齿録,其来已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月餘,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 永平 张 姓,十八九少年也。 张 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録,急借披读,真子也。”

国语辞典

⒈  列入、收录。

《北史·卷六·齐世宗文襄帝本纪》:「请旧勋灼然未蒙齿录者,悉求旌赏。」

⒉  科举时代将同登一榜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书,称为「齿录」。

齿録(chi lu)同音词

  • 1、笞戮[chī lù ]

    1.拷打杀戮。

  • 2、持禄[chí lù ]

    1.保持禄位。犹言尸位素餐。

  • 3、螭炉[chī lú ]

    1.以螭形为饰的香炉。

  • 4、齿录[chǐ lù ]

    ①收录;录用:未蒙齿录|幸蒙齿录。 ②同年录,即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科场齿录。

  • 5、斥卤[chì lǔ ]

    ①盐碱地:水灌斥卤,使生稻粱|躬耕于斥卤。 ②盐。

  • 6、池鹭[chí lù ]

    1.鸟名。体长一般四十--五十厘米。活动于湖沼﹑稻田一带。冬季多单独生活。迁徙和生殖期常组成大群,营巢高树,食鱼类﹑蛙类及水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北方及华中主要为夏候鸟,南方为留鸟。背上蓑羽,可供装饰用。

  • 7、迟鲁[chí lǔ ]

    1.迟笨;不灵敏。

  • 8、赤露[chì lù ]

    1.裸露而无遮蔽。

齿録词语接龙

  • 1、1.宋时枢密院承旨起草的文件。
  • 2、1.抄本﹔抄录的副本。
  • 3、1.按名次录用。 2.编次。
  • 4、1.名册。
  • 5、1.即竹使符。为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 6、1.录尚书事的敬称。 2.宋代南方称押司录事。
  • 7、1.法律上指讯问时记录当事人说的供词。
  • 8、1.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 9、1.记载官俸等级的簿册。録﹐通"禄"。
  • 10、1.记录。
  • 11、1.图箓预示之年代。録﹐通"箓"。
  • 12、1.谓享受爵禄﹐为官。
  • 13、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 14、1.绿襕﹐下截加绿的襕衫。文士之服。
  • 15、1.碌碌。平庸。録﹐通"碌"。
  • 16、1.汉刘向录奏和刘歆《七略》的并称。
  • 17、1.传说中的一种异人。
  • 18、1.录公的命令。
  • 19、1.目录。
  • 20、1.收取。 2.捉取。 3.选定(考试合格的人)。 4.记录摘取。
  • 21、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后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 22、1.清代都察院公文存档的副本。
  • 23、1.抄录张帖。
  • 24、1.即图箓。图谶符命之书。録﹐通"箓"。

齿録的相关查询

齿録的意思解释、齿録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