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í lǔ  ]
  • ㄔˊ ㄌㄨˇ
  • NYP QGJ

迟鲁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迟笨;不灵敏。

引证解释

⒈  迟笨;不灵敏。

《新唐书·沉传师传》:“尝择邸吏 尹伦,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选愞迟鲁,儒之常患;质少文多,流俗所訕。”

迟鲁(chi lu)同音词

  • 1、笞戮[chī lù ]

    1.拷打杀戮。

  • 2、持禄[chí lù ]

    1.保持禄位。犹言尸位素餐。

  • 3、螭炉[chī lú ]

    1.以螭形为饰的香炉。

  • 4、齿录[chǐ lù ]

    ①收录;录用:未蒙齿录|幸蒙齿录。 ②同年录,即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科场齿录。

  • 5、齿録[chǐ lù ]

    1.收录;录用。 2.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也称同年录。

  • 6、斥卤[chì lǔ ]

    ①盐碱地:水灌斥卤,使生稻粱|躬耕于斥卤。 ②盐。

  • 7、池鹭[chí lù ]

    1.鸟名。体长一般四十--五十厘米。活动于湖沼﹑稻田一带。冬季多单独生活。迁徙和生殖期常组成大群,营巢高树,食鱼类﹑蛙类及水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北方及华中主要为夏候鸟,南方为留鸟。背上蓑羽,可供装饰用。

  • 8、赤露[chì lù ]

    1.裸露而无遮蔽。

迟鲁词语接龙

  • 1、1.指《春秋》。 2.指《论语》。
  • 2、1.鲁国出产的酒。味淡薄。后作为薄酒﹑淡酒的代称。
  • 3、1.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鲁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为帝,曾说:"彼(秦昭王)即肆然称帝,连有蹈东海而死耳!"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时,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齐王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和政治家特点的人。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
  • 4、1.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所猎获的麒麟。相传孔子感获麟,《春秋》至此而辍笔。
  • 5、1.即《鲁论语》。《论语》的汉代传本之一。相传为鲁人所传,是今本《论语》的来源之一。
  • 6、粗疏,莽撞:要瞻前顾后,不能有丝毫鲁莽。
  • 7、1.见"鲁男子"。
  • 8、1.不聪敏,言语迟钝。
  • 9、1.《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剖则为瓢。后因以"鲁瓢"喻时光虚度,仕途延误。
  • 10、1.见"鲁朴"。
  • 11、1.指海鸟鶢鶋。语本《庄子.至乐》:"昔有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成玄英疏:"昔有海鸟﹐名曰爰居﹐形容极大﹐头高八尺﹐避风而至﹐止鲁东郊。"
  • 12、1.鲁国人。 2.特指孔子。 3.愚笨﹑鲁钝的人。
  • 13、1.《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日"指这一典实中的太阳。
  • 14、1.鲁国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 15、1.愚鲁弱小。
  • 16、1.桑树的一种。枝条粗长,叶卵圆形,无缺刻,肉厚而富光泽。原产山东,为我国蚕区的主要栽培桑种。
  • 17、1.指孔子。 2.指鲁班。
  • 18、1.《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
  • 19、1.鲁国的历史记载;鲁国历史。 2.指《春秋》。
  • 20、1.指孔子宅室。
  • 21、1.旅途中的凉风。
  • 22、1.《诗》"三颂"之一。共四篇。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四篇作于鲁僖公晩年,为春秋中期作品。
  • 23、1.指孔子。
  • 24、三国吴大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初从周瑜到江南,受孙权敬重。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刘拒曹。孙权采其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继为横江将军,与刘备修好。

迟鲁的相关查询

迟鲁的意思解释、迟鲁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