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ián xiānɡ  ]
  • ㄌ一ㄢˊ ㄒ一ㄤ
  • LP DSH

连厢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连相”。

⒉  杂耍名。源于金代乐曲《连厢词》。表演时,除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两头各嵌直径寸许的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用以击节,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不断打出清脆的响声,故亦称“打连厢”。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连相”。杂耍名。源于 金 代乐曲《连厢词》。表演时,除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两头各嵌直径寸许的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用以击节,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不断打出清脆的响声,故亦称“打连厢”。

清 李调元 《弄谱百咏》:“闻道 辽 金 繁盛日,六街风静听连厢。”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舟楫》:“杂耍之技,来自 江 北,以软硬工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仪徵岁时记》:“元宵前后,龙灯之外,俗尚花鼓灯……厥后曰连相,曰花鼓。”

国语辞典

⒈  一种民间杂技。源自金朝时的连厢词,其中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并有扮演者随唱词做动作,有歌有舞,生动非凡。

连厢(lian xiang)同音词

  • 1、怜香[lián xiānɡ ]

    1.喜爱花香。亦以喻对女性的怜爱。

  • 2、脸相[liǎn xiānɡ ]

    1.相貌;面部的表情。

  • 3、莲像[lián xiànɡ ]

    1.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

  • 4、连相[lián xiānɡ ]

    1.见"连厢"。

  • 5、连响[lián xiǎnɡ ]

    1.犹连声。

  • 6、连想[lián xiǎnɡ ]

    1.犹联想。

  • 7、连向[lián xiànɡ ]

    1.方言。紧接着;连忙。

  • 8、奁箱[lián xiānɡ ]

    1.嫁妆。

  • 9、练祥[liàn xiánɡ ]

    1.小祥与大祥。均古代祭礼。

  • 10、练饷[liàn xiǎnɡ ]

    1.明末为练兵所需军饷而征收的一种苛税。崇祯十二年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于是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辽饷﹑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饷"。见《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练兵的军需费用。

连厢词语接龙

  • 1、1.旧时主管一厢行政之官吏。厢,城内外近城地区的基层行政区域。
  • 2、1.城郊的乡村。
  • 3、1.正房两旁的房屋。
  • 4、1.南朝梁侯景对其亲信封加的官号。
  • 5、1.官名。宋自大中祥符以后,将京城外划分为若干厢,特置厢官,归京府统领,受理居民争斗诉讼之事,凡情节较轻者,可以直接判决。南宋沿以为例,在临安也设厢官。
  • 6、宋代驻各州的镇兵。宋初厢军不习武技,主要供地方当局役使,选壮勇者入京师充禁军。仁宗时为对付农民起义,始教厢军习武。
  • 7、1.厢官。
  • 8、1.镶嵌。厢,用同"镶"。
  • 9、1.古代礼乐制度。悬钟磬类乐器于厢室中,谓之"厢悬"。其悬法因等级而异。
  • 10、1.宋代京都巡夜的军警,属厢官统辖。
  • 11、1.箱子。厢,用同"箱"。
  • 12、白旗1.镶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 13、红旗1.镶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 14、黄旗1.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 15、蓝旗1.镶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 16、潒潒1.荡漾貌。
  • 17、迒陌1.布满兽蹄迹印的田间小路。
  • 18、迒蹄1.兽类的脚迹。
  • 19、閧端1.起哄而挑起事端。
  • 20、閧聚1.群集喧闹。
  • 21、閧闉1.里巷和瓮城。
  • 22、銗镂1.古铜器名。釜属。熟食器。
  • 23、銗筩1.古代接纳告密文书的器具。
  • 24、降龙1.古代服饰及旗帜上所绣绘的下降之龙的图案。

连厢的相关查询

连厢的意思解释、连厢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