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ǔ wèn  ]
  • ㄨˇ ㄇㄣˊ
  • GG IYY

五汶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山东省·汶水及其上游四条支流牟汶、北汶、石汶、柴汶的合称。参阅《水经注·汶水》。

引证解释

⒈  山东省 汶水 及其上游四条支流 牟汶、北汶、石汶、柴汶 的合称。参阅《水经注·汶水》。

五汶(wu wen)同音词

  • 1、乌殟[wū wēn ]

    1.晕厥。参见"乌头晕"。

  • 2、乌文[wū wén ]

    1.古国名。

  • 3、污闻[wū wén ]

    1.亦作"污闻"。 2.指玷污耳朵的听闻。

  • 4、无文[wú wén ]

    1.没有文字记述。《书.洛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孔传:"言王当始举殷家祭祀,以礼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祀之。"一说,文通"紊",不紊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今案,文当读为紊。紊,乱也。" 2.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 3.没有彩藻之饰;没有纹饰。 4.谓朴实无华。

  • 5、无闻[wú wén ]

    1.没有名声;不为人知。 2.听不见;没有听到。

  • 6、无问[wú wèn ]

    1.不论。 2.不提问题。

  • 7、舞文[wǔ wén ]

    1.见"舞文弄法"。

  • 8、侮文[wǔ wén ]

    1.歪曲法律条文以行私作恶。

  • 9、误文[wù wén ]

    1.校勘用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而造成的文字错误。

  • 10、雾文[wù wén ]

    1.亦作"雾纹"。 2.指鲛绡。 3.豹身上的花纹。

五汶词语接龙

  • 1、1.汶水之北。泛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之地。《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何晏集解:"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杨伯峻注:"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 2、蒙受垢辱: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3、1.昏暗不明,被蒙蔽。
  • 4、阳川1.指汶水。隋开皇四年置汶阳县,地近汶水。
  • 5、阳田1.春秋时期鲁国属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一带。因在汶水之北,故名。地近齐国,数为齐所侵夺,是齐鲁两诸侯国多次发生纠纷的地方。 2.《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后以"汶阳田"为归隐的典故。汶阳,汶上。
  • 6、阳田反比喻失而复返。
  • 7、忞忞1.不明白。
  • 8、文塞1.文思。指才智与道德。
  • 9、文山1.极言文件之多。
  • 10、文蛇1.文彩斑烂的大蛇。
  • 11、文社1.志趣相投的文人所结成的团体。以切磋文章为主。有的也议政﹐如明末的"复社"。
  • 12、文摄1.舞文弄法﹐随便捕人。
  • 13、文身产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纹饰肤体的习俗。即经手术后在身体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有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文身习俗。
  • 14、文深1.谓深文周纳﹐以入人罪。 2.谓思虑周密。
  • 15、文蜃1.大蛤。
  • 16、文声1.工于为文的名声。 2.指文章与诗歌。
  • 17、文胜1.谓尚文过了头。
  • 18、文圣1.文章圣手。
  • 19、文师1.文章宗师。
  • 20、文什1.文章与诗篇。
  • 21、文石1.有纹理的石头。 2.文石陛的省称。 3.宫室名。 4.玛瑙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马脑》。 5.一种香料。
  • 22、文实1.名实。 2.《春秋》笔法﹐谓字面上贬之﹐而实际上褒之。
  • 23、文史1.文书记事。 2.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 3.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 24、文始1.舞乐名。汉高祖六年更舜之《韶舞》﹐名为《文始》。

五汶的相关查询

五汶的意思解释、五汶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