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ì zī  ]
  • ㄔˋ ㄗ
  • FO DEH

赤髭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赤頿”。

⒉  指有道僧人。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赤頿”。指有道僧人。参见“赤髭白足”。

清 厉鹗 《雪后宝石山》诗之二:“塔院微鐘断烟火,耐寒犹有赤髭僧。”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八:“赤頿争赴集,白足竞駢闐。”

赤髭(chi zi)同音词

  • 1、匙子[chí zi ]

    1.舀取液体或粉末状物体的小勺。

  • 2、斥资[chì zī ]

    1.出资。

  • 3、尺子[chǐ zi ]

    1.量具。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 4、翅子[chì zǐ ]

    1.指鱼翅。 2.方言。翅膀。

  • 5、痴子[chī zǐ ]

    1.亦作"痴子"。 2.凡夫;愚人;无理智之人。

  • 6、池子[chí zi ]

    1.池塘。 2.旧时指剧场正厅的前部。 3.指寺庙中烧香的香池。 4.指浴池。 5.指舞池。

  • 7、赤頿[chì zī ]

    1.见"赤髭"。

  • 8、赤子[chì zǐ ]

    ①初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金钱难动赤子心|海外赤子。 ②比喻百姓:陛下赤子|斯文何托,赤子畴依。

  • 9、赤紫[chì zǐ ]

    1.紫红色。

  • 10、赤字[chì zì ]

    1.红色的字。 2.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于收入的数字。因簿记上用红笔书写,故称。

赤髭词语接龙

  • 1、1.亦称"胡子蟾"。 2.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四川峨眉山。
  • 2、1.须发。
  • 3、1.胡须的根部。
  • 4、1.指金军。
  • 5、1.唐太宗的别称。
  • 6、1.方言。谓毛发直竖张散。形容发怒﹑发脾气。
  • 7、1.谓沉思吟哦推敲字句而捻弄髭须。语本唐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8、1.亦作"髭?"。 2.胡须。
  • 9、1.唐太宗的别称。
  • 10、1.供奉佛须发之塔。
  • 11、1.亦作"髭?"。 2.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 12、1.谓毛发张散。
  • 13、毛儿1.[方]∶恼怒发火。如:他这人总爱髭毛儿。2.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如:这群小流氓总在街上髭毛儿。
  • 14、茈草1.即紫草。又名茈?﹑藐。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色,含紫草素,可作染料,也可药用。
  • 15、茈胡1.即柴胡。
  • 16、茈姜1.即紫姜。嫩姜。
  • 17、茈萁1.草名。一种蕨类植物。
  • 18、茈施1.犹藩蓠。
  • 19、茈虒1.不齐貌。
  • 20、茈鱼1.神话中的鱼名。
  • 21、泚笔1.以笔蘸墨。
  • 22、泚泚1.汗出貌。 2.清澈貌。
  • 23、泚额1.额上冒汗。多用以表示羞愧。
  • 24、泚颊1.汗流脸颊。多表示羞愧。

赤髭的相关查询

赤髭的意思解释、赤髭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