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hì sī  ]
  • ㄕˋ ㄙ
  • YM NGK

市司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即司市。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员。又叫市师。

⒉  宋代称评定物价的机构。

引证解释

⒈  即司市。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员。又叫市师。

《周礼·地官·司市》:“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掌其卖儥之事。”
郑玄 注:“市司,司市也。”
孙诒让 正义:“与上文称市师同,以其非正官名,故或曰市师,或曰市司,无定称也。”
《唐律疏议·杂律·市司评物价》:“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

⒉  宋 代称评定物价的机构。

《宋史·食货志下八》:“置市司估物价低昂,凡内外官司欲占物价,悉於是乎取决。”

市司(shi si)同音词

  • 1、石兕[shí sì ]

    1.状似犀牛的巨石。

  • 2、石耜[shí sì ]

    1.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石制锹形农具。

  • 3、世祀[shì sì ]

    1.世代祭祀。

  • 4、世嗣[shì sì ]

    1.犹世嫡。 2.家世﹑后代。

  • 5、市丝[shì sī ]

    1.市制长度单位,一市丝等于十万分之一市尺,通称丝。 2.市制重量单位,一市丝等于百万分之一市斤,旧制等于一百六十万分之一市斤,通称丝。

  • 6、市死[shì sǐ ]

    1.在闹市处死。指弃市,古代死刑之一。

  • 7、市肆[shì sì ]

    1.市场;市中店铺。 2.泛指市镇。

  • 8、十思[shí sī ]

    1.谓反复思虑。 2.唐魏征谏太宗予以慎重思考的十个方面。

  • 9、十死[shí sǐ ]

    1.本指十种情况必死,引申为极端危险。 2.指犯十次死罪。言其多。 3.死十次。夸张说法。

  • 10、时祀[shí sì ]

    1.四时的祭祀。

市司词语接龙

  • 1、1.看门的人。 2.看门;守门。
  • 2、1.管理机器。引申为驾驭﹑操纵。 2.火车﹑汽车和电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驾驶员。
  • 3、1.管理典籍。 2.管理簿册。 3.唐代皇宫女官名。属尚仪院,掌四部经籍﹑笔札几案。
  • 4、1.官署名。唐对比部的改称。掌财物出纳稽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
  • 5、1.掌管舆马。 2.驾驭车马的人。 3.官名。唐代对驾部的改称。掌管舆马。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二》。
  • 6、1.等候时机。司,通"伺"。
  • 7、1.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选拔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 8、1.主管边境防务的官员。
  • 9、1.负责守卫阶陛。
  • 10、1.习射时负责举旗以示箭之中否。
  • 11、1.四司六局的省称。宋设四司六局掌管安排筵会,因借指宴席。
  • 12、古代官名。管理工程事项。
  • 13、古代官名。管理刑事。
  • 14、1.官名。《周官.夏官》有司甲,魏以后有库部。唐初亦设库部,后曾改为司库,属兵部,掌兵器卤簿等。参阅《通典.职官五》。 2.官名。元置司库,属户部,掌财宝。清户部﹑王府亦分别置司库。参阅《清通典.职官二》﹑清昭槤《啸亭杂录.王府官员制度》。 3.团体的领导机构中主管财务的人。
  • 15、1.指地方军事长官。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2.谓担任地方军事长官。
  • 16、1.官名。即司寇。 2.泛指司法机关。
  • 17、1.指帝王出入时担任清道警戒的侍卫。
  • 18、1.官名。北周设置。主管对外重大交际礼仪。 2.官名。唐代对鸿胪寺的改称。掌管宾客凶仪之事及册诸蕃。参阅《通典.职官八》。 3.官名。唐宫内官,属尚仪局,掌宾客朝见等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 4.负责接待宾客。
  • 19、1.伺机捕捉;侦察捉拿。司,通"伺"。
  • 20、1.官名。汉有仓曹史,主管仓库,为州郡的属官。北齐称仓曹参军。唐制,在府的称仓曹参军,在州的称司仓参军,在县的称司仓。宋废。参阅《通典.州郡下》。
  • 21、1.负责征收钱粮赋税。册,黄册。
  • 22、1.督察。司,通"伺"。
  • 23、1.差役。
  • 24、1.主管时令。 2.官名。唐代司天台之属官。掌知漏刻。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市司的相关查询

市司的意思解释、市司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