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ú xī  ]
  • ㄈㄨˊ ㄒ一
  • WDY NIT

伏犀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

引证解释

⒈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

《后汉书·李固传》“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
《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

伏犀(fu xi)同音词

  • 1、俘系[fú xì ]

    1.俘获拴缚。

  • 2、祓禊[fú xì ]

    1.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薛君《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笃《祓禊赋》)。三国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魏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刘桢《鲁都赋》)。

  • 3、父息[fù xī ]

    1.父子。

  • 4、父系[fù xì ]

    ①在血统上属于父亲方面的:~亲属。 ②父子相承的:~家族制度。

  • 5、福熹[fú xī ]

    1.见"福喜"。

  • 6、福喜[fú xǐ ]

    1.亦作"福憙"。亦作"福禧"。 2.幸福吉庆。

  • 7、福禧[fú xǐ ]

    1.见"福喜"。

  • 8、浮习[fú xí ]

    1.轻浮的习气。

  • 9、浮细[fú xì ]

    1.指平民小户。

  • 10、服习[fú xí ]

    1.谓习熟武艺。 2.熟悉。 3.犹习惯;适应。

伏犀词语接龙

  • 1、1.用犀角制的毛笔管。亦借指毛笔。
  • 2、1.犀牛所发的光。 2.锐利的眼光。
  • 3、1.即犀甲。函,铠甲。
  • 4、1.犀角燃烧的火焰。喻锐利的目光。
  • 5、1.犀牛皮制的铠甲。犀皮不常有,或用牛皮,亦称犀甲。 2.借指军队。
  • 6、1.用犀角制的诏书封检。借指诏书。
  • 7、1.犀牛角。可入药,也可制器。 2.指额上发际隆起之骨。相士以为贵相。 3.借指笋。
  • 8、1.强兵。
  • 9、1.谓观察事物锐利深刻。
  • 10、1.古时块茶名。
  • 11、锋刃坚固锐利。也形容言辞、目光等尖锐明快:器不犀利|词锋犀利|目光犀利。
  • 12、1.坚固的大盾牌。
  • 13、哺乳纲,奇蹄目,犀科。体长22~45米,重2800~3000千克。体粗壮,毛稀少,皮厚粗糙。吻上有一或两角。以植物为食。栖息于非洲和亚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 14、1.强劲的弓弩。
  • 15、1.以犀纹为饰的盘子。
  • 16、1.犀牛皮。 2.见"犀毗"。
  • 17、1.带钩。 2.亦作"犀皮"。漆器的别称。
  • 18、1.亦作"犀兵"。亦作"犀伻"。 2.古时称来使。
  • 19、1.洗儿钱。
  • 20、1.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2.用犀皮制成的盾牌。语本《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韦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谓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 3.犀甲。 4.借指战士或戎事。
  • 21、1.见"犀燃烛照"。
  • 22、1.坚固锐利。 2.借指精锐部队。
  • 23、1.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 2.《史记.张仪列传》:"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后即以"犀首"指无事好饮之人。
  • 24、1.犀角制的梳子。

伏犀的相关查询

伏犀的意思解释、伏犀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