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ì rán  ]
  • ㄊ一ˋ ㄖㄢˊ
  • NJQ QD

惕然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惶恐貌。

⒉  忧虑貌。

⒊  警觉省悟貌。

引证解释

⒈  惶恐貌。 《晏子春秋·杂上九》:“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公汗出惕然。”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⒉  忧虑貌。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⒊  警觉省悟貌。

《史记·龟策列传》:“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惕然(ti ran)同音词

  • 1、题染[tí rǎn ]

    1.题诗作画,笔墨点染。

  • 2、倜然[tì rán ]

    1.高超貌。 2.迂远貌;迂阔貌。 3.远离貌。

惕然词语接龙

  • 1、1.石灰石。
  • 2、1.犹然后。
  • 3、1.虽然。
  • 4、1.犹言主宰万物。
  • 5、1.见"然犀角"。
  • 6、1.许诺;信守诺言。
  • 7、1.许诺;信守诺言。
  • 8、1.谓半信半疑,犹豫不决。
  • 9、1.犹而已。
  • 10、1.亦作"?煴"。 2.谓用微火烘暖。
  • 11、1.赞同。
  • 12、1.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
  • 13、1.泛指点燃火炬﹑灯烛之属。
  • 14、1.见"然否"。
  • 15、1.亦作"?赤"。 2.烧得通红。
  • 16、1.亦作"?除"。 2.烧毁。
  • 17、1.点灯。
  • 18、1.用艾灸头顶,以表示虔诚或祈福。多为佛教徒所用。
  • 19、连词。表示意思的转折:虽然多次受挫,然而他并不灰心|小草虽很娇嫩,然而生命力却很强。
  • 20、1.亦作"然不"。 2.是与非,是与不是。
  • 21、1.犹然(燃)脐。
  • 22、1.犹焚膏。烧油脂。
  • 23、1.中医针灸经络穴名之一。
  • 24、1.犹是故;因此。

惕然的相关查询

惕然的意思解释、惕然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