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ánɡ yīn  ]
  • ㄊㄤˊ 一ㄣ
  • OVH UJF

唐音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指汉语。

⒉  指唐诗及其风格。

引证解释

⒈  指汉语。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唐音梵音相杂时。”

⒉  指 唐 诗及其风格。

宋 朱胜非 《秀水闲居录》:“此 陈与义 《秋夜诗》也,置之 唐 音,不復可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学穷 宋 理谈偏妙,诗合 唐 音自不知。”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 唐 音,以斥傖 楚。”

唐音(tang yin)同音词

  • 1、堂音[tánɡ yīn ]

    1.谓有共鸣的宏亮声音。

  • 2、堂印[tánɡ yìn ]

    1.宰相居政事堂所用的官印。 2.骰子掷双重四称为堂印。

  • 3、棠阴[tánɡ yīn ]

    1.棠树树荫。 2.喻惠政或良吏的惠行。 3.《淮南子.览冥训》:"日入落棠。"高诱注:"落棠,山名,日所入]。"后因以"棠阴"指光阴。

  • 4、膛音[tánɡ yīn ]

    1.口腔共鸣点偏后而洪亮的音。

  • 5、汤引[tānɡ yǐn ]

    1.药引子。

  • 6、帑银[tǎnɡ yín ]

    1.国库中的银子。

  • 7、烫印[tànɡ yìn ]

    1.见"烫金"。

  • 8、唐殷[tánɡ yīn ]

    1.唐尧与商汤的并称。

  • 9、唐寅[tánɡ yín ]

    明画家、诗文家。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逃禅仙吏等,吴县(今属江苏)人。弘治解元。作画山水、人物、花鸟并能,既严谨缜密,又清逸洒脱。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兼善书法。诗文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有《秋风纨扇图》等存世。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音词语接龙

  • 1、1. 对前后相邻的一个元音的读音的影响。
  • 2、1.语音学上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
  • 3、1.即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 2.指声响。
  • 4、1.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
  • 5、1.用钢材制成的发声仪器。形状像叉子,用小木槌敲打发出声音。音叉的长短厚薄不同,能产生各种音高的声音,可以用来调整乐器和帮助歌唱者定出音高。
  • 6、声音尘埃。比喻信息或踪迹:音尘悄然|咸阳古道音尘绝。
  • 7、1.音乐术语。指两音间的距离,亦即两音在高度上的差异。
  • 8、1.犹音信。 2.犹言语。
  • 9、1.言谈;辞令。 2.文词。 3.音调歌词。
  • 10、1.录音磁带。
  • 11、1.发声说话﹑吟诵诗文时的腔调。 2.指乐曲的旋律。泛指乐声。
  • 12、1.汉字字音的读法。 2.日文中汉字的一种读法,用汉字原来的音读汉字。因汉字词语传入日本的时间和来源不同,有"吴音"﹑"汉音"等分别。
  • 13、音乐术语。乐谱中用以表示音的长度的符号。常用的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种。音符由符头、符干、符尾构成。成组的带符尾的音符,可用横线代替个别的符尾,如以b16a代替b16bb16db16d,以b16e代替b16db16db16db16d等。音符后加附点的称“附点音符”,其时值较原音符增长二分之一,如b16c等于b16f+b171的时值,b172等于b171+b16b的时值。
  • 14、1.声音的高低。由音波振动的频率来决定。频率高则音高;低则音低。音高是构成语音的要素之一。汉语里音高变化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妈"﹑"麻"﹑"马"﹑"骂"四个字的声调不同,即音高的不同。 2.音乐声学术语。指听觉赖以分辨乐音高低的特性。
  • 15、1.指诗歌的格律。
  • 16、1.乐官。
  • 17、1.诗文;书信。
  • 18、1.音信;消息。
  • 19、1.反切的一种。指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声调及韵母相同。也称"音和切"。
  • 20、1.犹美名。 2.指人的音容仪态。
  • 21、1.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亦指琴或乐曲。 2.美音;德音。 3.指音容。 4.犹音讯;书信。
  • 22、1.对来信的敬称。
  • 23、1. 五线谱的音阶。
  • 24、1.见"音技"。

唐音的相关查询

唐音的意思解释、唐音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