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iàn zhī  ]
  • ㄅ一ㄢˋ ㄓ
  • TYNA TD

徧知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全都知道。

引证解释

⒈  全都知道。徧,一本作“遍”。

《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徧知天下,而徧知天下无数。”
《墨子·尚同中》:“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徧知,乡里未徧闻,天子得而赏之。”
《荀子·儒效》:“君子所谓知者,非能徧知人之所知之谓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由是观之,彼之謳歌众数,奉若神明者,盖仅见光明一端,他未徧知。”

徧知(bian zhi)同音词

  • 1、辩知[biàn zhī ]

    1.长于论辩﹐能说会道。 2.指论辩的才智﹑机巧。 3.聪明﹐有才智。

  • 2、辩治[biàn zhì ]

    1.治理。

  • 3、辩智[biàn zhì ]

    1.口才敏捷﹐能说会道。 2.指敏捷的口才。 3.聪明才智。

  • 4、砭治[biān zhì ]

    1.针砭治病。

  • 5、贬值[biǎn zhí ]

    ①货币购买力下降。 ②降低本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叫做贬值。 ③泛指价值降低:商品~。

  • 6、贬职[biǎn zhí ]

    〈书〉降职。

  • 7、贬秩[biǎn zhì ]

    1.贬职;削减俸禄。

  • 8、编织[biān zhī ]

    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毛衣◇根据民间传说~成一篇美丽的童话。

  • 9、编制[biān zhì ]

    ①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制成器物:用柳条~的筐子。 ②根据资料做出(规程、方案、计划等):~教学方案。 ③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扩大~。

  • 10、编帙[biān zhì ]

    1.书籍卷册。

徧知词语接龙

  • 1、1.赏识喜爱。
  • 2、1.一种陈述事由﹑传递通知的帖子。
  • 3、1.犹知己,好友。
  • 4、1.知道具体器物的构成。 2.赏识,器重。
  • 5、1.智慧技巧。 2.智谋巧诈。
  • 6、1.知趣。
  • 7、1."知识青年"的简称。
  • 8、1.了解事件的原委情状。 2.特指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 3.领情。
  • 9、1.《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名丘,作《春秋》,后世遂以"知丘"为对作者及其作品深为理解的典故。
  • 10、①识趣;知进退,不惹人讨厌:不知趣|他很知趣,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②领略情趣:小娘子也有时回敬几件知趣的东西。
  • 11、1.知道权衡轻重。 2.懂得权变。 3.犹掌权。
  • 12、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2.谓懂人事。 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
  • 13、1.才智聪明。
  • 14、1.赏识。
  • 15、1.知所省察或省悟。
  • 16、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
  • 17、1.才智之士。
  • 18、1.通晓事理;懂事。 2.主管事务。 3.官名。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明清径称县级地方行政长官为知县,民国改知县为县知事,省称知事,后又改知事为县长。 4.官名。明清时代的属官名。明清之廉访司﹑通政司﹑按察司﹑盐运司等及各府皆置知事。 5.僧职名。掌管僧院事务。后称为住持。
  • 19、1.才智方略。
  • 20、1.寺院中职事僧的一种职称。
  • 21、1.识大体。
  • 22、1.知州和通判的并称。
  • 23、1.犹知几。
  • 24、1.犹知道。

徧知的相关查询

徧知的意思解释、徧知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