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义师。
⒉ 古代统治阶级或民间临时组合起来的部队。
引《晋书·桓玄传》:“义军乘风纵火,尽鋭争先, 玄 众大溃。”唐 杜甫 《悲陈陶》诗:“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引《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詔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鎧仗,谓之义军。”宋 马令 《南唐书·节义传》:“周 人来侵 淮 南,民自相结为队伍,以拒 周 师,谓之义军。”
⒈ 仗义兴起,以除暴安良为目的的军队。元·张国宾也作「义兵」、「义旗」、「义师」。
引《薛仁贵·楔子》:「打听的绛州出其黄榜,招聚义军好汉,我有心待投义军去。」
近义兵
反王师
1.犹益兵。
1.另一支军队。 2.比喻另外兴起的力量或派别。
1.转移军队。
1.犹疑兵。
1.英俊洒脱,超群拔俗。
1.善奔驰的良马。
1.背弃君主。
1.指未发现或未任用的俊杰贤才。
1.地方官。 2.县君,古代女子的封号。 3.用为对妇女的尊称。
1.淫佚之君。
义军的意思解释、义军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