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è shī  ]
  • ㄏㄜˋ ㄕ
  • T YFF

和诗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和答他人诗作的诗。有的同韵,有的不同韵。

引证解释

⒈  和答他人诗作的诗。有的同韵,有的不同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 唐 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 元 白 始。”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一:“六月,上命回京。諭曰:‘汝在此,不过得汝和诗而已。’”

国语辞典

⒈  依照他人诗的体裁、韵脚作诗。

《红楼梦·第三七回》:「且别给他看,先说与他韵。他后来,先罚他和了诗。」

和诗(he shi)同音词

  • 1、龁噬[hé shì ]

    1.啮食。比喻拼搏歼敌。

  • 2、阖室[hé shì ]

    1.全家。

  • 3、合食[hé shí ]

    1.犹合祭。 2.同炊。谓不分家。 3.同时受享几处食邑。

  • 4、合市[hé shì ]

    1.犹互市。聚集贸易。

  • 5、合式[hé shì ]

    ①合乎一定的规格、程式。 ②同‘合适’。

  • 6、合事[hé shì ]

    1.符合事理。

  • 7、合势[hé shì ]

    1.亦作"合埶"。 2.犹合力;协力。

  • 8、合室[hé shì ]

    1.犹成婚。

  • 9、合适[hé shì ]

    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这双鞋你穿着正~丨这个字用在这里不~。

  • 10、禾石[hé shí ]

    1.秦代权衡谷物重量的标准器之一。"石"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参阅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秦始皇帝统一文字》。

和诗词语接龙

  • 1、1.诗和辞赋。
  • 2、1.诗的选集。有别集﹐如清鲁一同的《通甫诗存》﹔有总集﹐如清曹庭栋编的《宋百家诗存》。
  • 3、1.即诗囊﹐贮放诗稿的袋子。 2.比喻满腹诗才的人。
  • 4、1.诗人的胆识。
  • 5、1.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 2.谓作诗之事。
  • 6、1.作诗的对手。
  • 7、1.指唱和的诗。
  • 8、1.诗中蕴含的真谛。
  • 9、1.亦作"诗癫"。 2.谓读诗和作诗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 10、1.见"诗颠"。
  • 11、1.诗的格调。
  • 12、1.诗的创作方法和规律。
  • 13、1.犹诗囚。喻指苦吟的诗人。
  • 14、1.供人赋诗吟咏的游船。
  • 15、1.诗歌的风格和形式。亦指一定历史时期中﹐诗歌创作的倾向。
  • 16、1.指唐代诗人王维。 2.指清代诗人袁枚。 3.指清代诗人吴嵩梁。
  • 17、1.指诗人的心胸。
  • 18、1.谓以手承接﹑抱持。《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斋﹐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孔颖达疏﹕"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后因以指生子。
  • 19、1.诗和赋。 2.指雅乐。
  • 20、1.喻指作诗无自己的新意﹐只会套袭前人诗作的人。
  • 21、稿1.亦作"诗藳"。 2.诗的稿子﹔诗作。 3.诗集的专称。如宋陆游《剑南诗稿》﹔清魏源《清夜斋诗稿》。
  • 22、1.见"诗稿"。
  • 23、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押韵与否,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 24、1.诗的格式﹑体例。 2.诗的风格﹑格调。

和诗的相关查询

和诗的意思解释、和诗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