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iànɡ wǔ  ]
  • ㄒ一ㄤˋ ㄨˇ
  • QKE TGL

象舞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引证解释

⒈  周 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诗·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
孔颖达 疏:“《维清》诗者,奏象舞之歌乐也。谓 文王 时有击刺之法, 武王 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马瑞辰 通释:“舞、武古通用。象舞, 蔡邕 《独断》作‘象武’,盖以象 文王 之成功也。作‘舞’者,通借字耳。”
宋 欧阳修 《晋祠》诗:“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絃。”

国语辞典

⒈  大象表演的舞蹈。

匡卣:「佳(唯)​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在)​射庐,乍(作)​象舞。」

⒉  乐曲名。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仿效而为舞,称其舞乐为象舞。

《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
唐·孔颖达·正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象舞(xiang wu)同音词

  • 1、向午[xiànɡ wǔ ]

    1.临近中午。

  • 2、向物[xiànɡ wù ]

    1.先前之物;原物。

  • 3、乡伍[xiānɡ wǔ ]

    1.犹乡里。

  • 4、乡物[xiānɡ wù ]

    1.指家乡物产。

  • 5、象武[xiànɡ wǔ ]

    1.周武王时代的乐舞。

  • 6、象物[xiànɡ wù ]

    1.谓取法于物象;描摹物象。 2.指画有各类不同物象的旗帜。 3.指麟﹑凤﹑龟﹑龙四灵。

  • 7、湘吴[xiānɡ wú ]

    1.湘水与吴兴的并称。

  • 8、香物[xiānɡ wù ]

    1.芳香的物品;香料或其制品。

  • 9、香雾[xiānɡ wù ]

    1.香气。 2.指雾气。

  • 10、饷午[xiǎnɡ wǔ ]

    1.吃午饭。 2.中午。饷,用同"晌"。

象舞词语接龙

  • 1、1.古代一种杂技。用车轮等在手中抛弄。
  • 2、1.令马按节拍舞蹈。亦指马之能舞者。南朝宋孝武帝大明间,河南献舞马,谢庄有《舞马赋》﹑《舞马歌》。见《宋书.谢庄传》。
  • 3、1. 指对跳舞或观赏舞蹈沉醉入迷的人。
  • 4、1.宋代舞曲的一种终结形式。
  • 5、1.古乐器。汉舞铙形制上圆下方﹑下作疏棂,内含铜丸,称为舌,舞动有声。参阅宋吕大临《博古图.汉舞铙图》。
  • 6、1.嘲弄;玩弄。 2.摆弄。 3.挥动。 4.舞文弄法。
  • 7、色粉画。法国德加作于1878年。描绘芭蕾舞女演员在舞台上的绝妙舞姿,表现画家对舞蹈动作的瞬间印象。画中丰富的色彩和奇异的光影效果赋予作品以纯印象派绘画的品质。
  • 8、1.谓扮作判官或锺馗舞蹈。
  • 9、1. 对舞蹈作的书面记录。
  • 10、用于舞蹈时伴舞的音乐。也包括根据舞蹈的节奏写成的、但并不用于伴舞的各类器乐曲和声乐曲。舞曲最鲜明的特点是节奏,不同的舞蹈具有各自独特的节奏型。较著名的舞曲类型有小步舞曲、圆舞曲、探戈舞曲等。
  • 11、1.舞者所执的团扇。
  • 12、1.舞蹈着的商羊。指下雨的预兆。
  • 13、1.谓古代儿童学文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
  • 14、1.古官名。职掌仪礼中的舞蹈。
  • 15、亦称“狮舞”。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活动。由两人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有文狮与武狮之分。文狮有骚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是民间节日主要的体育娱乐活动。
  • 16、1.耍弄手段。
  • 17、1.《书.舜典》:"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谓百兽随乐起舞。后用于歌颂君王圣明。
  • 18、剧场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古代露天剧场的舞台主台大都前伸于观众席之中,或低于观众席(如古希腊扇形剧场的舞台),或高于观众席(如中国的庙台),供观众从三面看戏。室内剧场的舞台通常正对观众席,有镜框舞台、伸出型舞台、中心舞台等。
  • 19、1.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
  • 20、1.戏台的别称。 2.跳舞用的大厅。为营业性娱乐场所。
  • 21、1.领舞者。与"舞末"相对。
  • 22、1.见"舞文弄法"。
  • 23、1.舞蹈时用以铺地的席子。
  • 24、1.即舞羽。

象舞的相关查询

象舞的意思解释、象舞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