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ù lì  ]
  • ㄙㄨˋ ㄌ一ˋ
  • PWDJ GKR

宿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阅历多的官吏。

引证解释

⒈  阅历多的官吏。

唐 杜牧 《唐故礼部尚书崔公行状》:“每悬牓举牘,富室权家,汗而仰视,不敢出口。宿吏逡巡,缚手係舌,愿措一奸,不能得之。”

宿吏(su li)同音词

  • 1、俗漓[sú lí ]

    1.风俗浇薄。

  • 2、诉理[sù lǐ ]

    1.谓接受申诉而重新审理。 2.指申诉请求重新审理。 3.见"诉理所"。

  • 3、俗礼[sú lǐ ]

    1.世俗的礼节。

  • 4、俗俚[sú lǐ ]

    1.通俗或粗俗。

  • 5、俗理[sú lǐ ]

    1.谓社会太平安定。

  • 6、俗吏[sú lì ]

    1.才智凡庸的官吏。

  • 7、俗丽[sú lì ]

    1. 庸俗艳丽。如:她的装扮在简单中透着精致,从不流于俗丽。

  • 8、俗例[sú lì ]

    1.犹惯例。 2.民间的习俗。

  • 9、素里[sù lǐ ]

    1.平常里巷。

  • 10、素鲤[sù lǐ ]

    1.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素鲤。

宿吏词语接龙

  • 1、1.谓当差期满。
  • 2、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3、1.为政的才能。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 4、1.为政的才干。
  • 5、1.官署名。东汉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后改为选部,魏晋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 6、1.随从的士卒。
  • 7、1.作官的道路。 2.为政之道。
  • 8、1.元﹑明﹑清府县的吏员。
  • 9、1.公文。
  • 10、1.指吏胥的弊害。
  • 11、1.犹吏隐。
  • 12、1.官吏的员额。
  • 13、1.官府的法令。
  • 14、1.为政的方略。
  • 15、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 16、1.官吏的俸禄。
  • 17、1.亦作"吏干"。 2.为政的才干。
  • 18、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庙的官员。
  • 19、1.官吏之家。
  • 20、1.官吏的节操。
  • 21、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
  • 22、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 23、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 24、1.指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宿吏的相关查询

宿吏的意思解释、宿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