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ǎo yì  ]
  • ㄅㄠˇ 一ˋ
  • WK YR

保义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唐李德裕任剑南节度使时,建精兵五军,其一军称保义。

引证解释

⒈  唐 李德裕 任 剑南 节度使时,建精兵五军,其一军称保义。

《新唐书·忠义传中·李德裕》:“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其精兵曰 南燕 保义、保惠、 两河 慕义,左右连弩。”

国语辞典

⒈  仗义保护。

《书经·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义王家。」
《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膺受多福,保义子孙。」

⒉  官中人物或仆隶。

宋·曾慥《高斋漫录》:「近年贵人仆隶,以仆射、司徒为卑小,则称保义,又或称大夫也。」
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二·雷震石保义》:「又入数家,询巡辖递铺石保义所在。」

⒊  对技艺人的称呼。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〇·小说讲经史》:「且小说名『银字儿』,……有谭淡子、翁二郎、雍燕、王保义。」
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小说:徐保义、汪保义。」

保义(bao yi)同音词

  • 1、保乂[bǎo yì ]

    1.亦作"保艾"。治理使之安定太平。 2.养育安定。

  • 2、保役[bǎo yì ]

    1.谓居间作保,替债主奔走办事。

  • 3、褒义[bāo yì ]

    字句里含有的赞许或好的意思:~词。

  • 4、包衣[bāo yī ]

    1.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亦简称"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为满族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2.药剂学术语。指包裹丸剂的一层糖质或胶质外皮。

  • 5、宝衣[bǎo yī ]

    1.贵重的衣服。 2.僧﹑道的衣服。

  • 6、宝意[bǎo yì ]

    1.指帝王及神佛的意旨。

  • 7、饱佚[bǎo yì ]

    1.饱足安逸。

  • 8、暴衣[bào yī ]

    1.晒衣服。

  • 9、暴益[bào yì ]

    1.同"暴溢"。

  • 10、暴溢[bào yì ]

    1.急剧涨溢。

保义词语接龙

  • 1、1.汉魏时称胡羌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 2.称由胡羌丁壮组成的军队。 3.自愿从军者。 4.依附。
  • 2、1.旧时由私人或团体设置埋葬贫民的公共坟场。
  • 3、1.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谢肇淛《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 4、1.佛教语。犹真谛。
  • 5、殿1.佛教语。佛殿。
  • 6、1.旧指抗暴自卫的地方组织的兵丁。
  • 7、1.仪则法度。
  • 8、1.秉公断事。
  • 9、1.无血缘关系而收认为子者。 2.晩唐诸藩镇主帅,多养勇武善战者为义儿,至五代其风益烈。
  • 10、1.旧指合乎某种道义标准的法律。 2.义理法则。 3.桐城派古文家亦以称着文应遵循的准则。
  • 11、1.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 12、1.合乎道义的情分。 2.泛指一般的情分。
  • 13、对不合理或非正义的行动产生的愤慨:流氓行径激起大家的义愤。
  • 14、1.正义的气概和风范。
  • 15、1.坚守大义的人。 2.情专的男子。
  • 16、1.谓为非亲属的死者服孝。
  • 17、1.义理之府藏。常指《诗》《书》而言。
  • 18、1.非本生之父而拜认为父者。
  • 19、1.两晋南北朝时世族豪门的依附者。
  • 20、1.东汉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
  • 21、1.严正的气节。
  • 22、竿1.犹义旗。
  • 23、1.犹义师。
  • 24、1、自愿参加的无报酬的公益性工作:学生们在居委会干部指导下从事~。2、从事义工的人:退休后他到福利院当起了~。

保义的相关查询

保义的意思解释、保义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