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hǐ bǐ  ]
  • ㄕˇ ㄅ一ˇ
  • KRI TEB

史笔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⒉  指修史之笔。

⒊  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⒋  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引证解释

⒈  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 蜀 境,首悬 吴 闕,犹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郑善果非正人论》:“史臣谓 郑善果 幼事贤母,长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验之,见史笔之失。”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古史笔多缘饰》:“古今所谓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笔之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耳。”

⒉  指修史之笔。

《晋书·文苑传·曹毗》:“既登 东观 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明 宋濂 《吴公行状》:“他时执史笔者,尚有考於斯焉。”

⒊  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唐 韩愈 《石君墓志铭》:“故相国 郑公 餘庆,留守 东都,上言 洪 可付史笔。”

⒋  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唐 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諫书人莫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史笔和文学之笔,应该分别开。”

国语辞典

⒈  史官直言记载历史的笔法。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⒉  引申指历史。

《文选·曹植·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
《三国演义·第九回》:「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⒊  书写历史所用的笔。

晋·曹毗〈对儒〉:「既登东观,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史笔(shi bi)同音词

  • 1、侍婢[shì bì ]

    1.侍女;女婢。

  • 2、湿痹[shī bì ]

    1.亦作"湿痹"。同"湿痹"。

  • 3、使婢[shǐ bì ]

    1.使女,婢女。

  • 4、使弼[shǐ bì ]

    1.犹使相。

  • 5、食匕[shí bǐ ]

    1.饭匙。借指一匙饭﹐谓菲薄的饮食。

  • 6、石鼻[shí bí ]

    1.突出的石头。

  • 7、石笔[shí bǐ ]

    1. 用软石或皂石制成、在石板上写字的笔。

  • 8、石壁[shí bì ]

    1.陡立的山岩。

  • 9、石璧[shí bì ]

    1.石雕成璧。

  • 10、失匕[shī bǐ ]

    1.见"失匕箸"。

史笔词语接龙

  • 1、1.笔为书写工具﹐舌为言语器官﹐故常以"笔舌"泛指文章和言论。
  • 2、1.谓以书写为业的人。
  • 3、1.对善书法者的美称。
  • 4、1.笔工。
  • 5、1.古代的一种体内有骨胳的无脊椎动物﹐形体很小﹐生活在平静的海洋中﹐构成羽毛状或锯齿状的群体。页岩中常有它的化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
  • 6、①写字、画画用笔的风格:~沉稳。 ②诗文的气势:这首七律,~犹如大江出峡,汹涌澎湃。
  • 7、要求把答案写出来的考试方法(区别于‘口试’)。
  • 8、〈书〉用笔记下别人口授的话。
  • 9、1.指章疏奏议。
  • 10、1.文字记述;著作。
  • 11、汉字笔画的书写次序,如‘文’的笔顺是1)丶,2)亠,3),4)文。
  • 12、1.犹文思。
  • 13、用笔写出算式或算草来计算。
  • 14、1.指书法精髓。
  • 15、1.笔套。
  • 16、①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 ②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 ③笔记 ③(多用于书名):《梦溪~》。
  • 17、(~儿)①笔帽。 ②用线、丝织成或用布做成的套笔的东西。
  • 18、各人写的字所特有的形象;笔迹:对~ㄧ我认得出他的~。
  • 19、1.手写的便条。
  • 20、①很直地(立着):卫兵~地站在一旁。 ②(衣服)烫得很平而折叠的痕迹又很直:穿着一身~的西服。
  • 21、1.笔筒。
  • 22、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笔的筒儿。
  • 23、1.笔上用以书写的部分。 2.谓写作。 3.指书面。
  • 24、1.笔囊;携带文具用的袋子。喻文学侍臣或文章渊薮。

史笔的相关查询

史笔的意思解释、史笔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