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ánɡ hé  ]
  • 一ㄤˊ ㄏㄜˊ
  • BJ T

阳和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春天的暖气。

⒉  借指春天。

⒊  温暖;和暖。

⒋  喻指和悦的脸色。

⒌  阳气。

⒍  祥和的气氛。

⒎  借指佳音。

引证解释

⒈  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 李昴英 《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 刘基 《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⒉  借指春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
《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
元 萨都剌 《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

⒊  温暖;和暖。

唐 陈子昂 《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

⒋  喻指和悦的脸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 泰 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⒌  阳气。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
唐 方干 《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二气相薄,梗塞乍通。”

⒍  祥和的气氛。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诗:“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

⒎  借指佳音。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长卿 本意九死为期,不意阳和忽布,且喜又復官爵,还令 文园。”

国语辞典

⒈  温暖和畅的春气。

《后周·庾信·移虏留使文》:「阳和既动,泽渐万邦。」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阳和(yang he)同音词

  • 1、杨禾[yánɡ hé ]

    1.高粱。

  • 2、杨荷[yánɡ hé ]

    1.古代楚地流行的歌曲名。

  • 3、养禾[yǎnɡ hé ]

    1.养育禾苗;种植禾苗。

  • 4、养和[yǎnɡ hé ]

    1.保养身心。和,指人体元气。 2.靠背椅的别名。

  • 5、扬荷[yánɡ hé ]

    1.同"扬阿"。

  • 6、炀和[yánɡ hé ]

    1.融和;温和。

  • 7、仰荷[yǎnɡ hé ]

    1.敬领,承受。

阳和词语接龙

  • 1、1.谓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 2.犹德义。
  • 2、交战双方关于恢复和平的谈判。
  • 3、1.和悦。
  • 4、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近人丨性情~。
  • 5、1.平和之音;和谐之音。 2.音乐术语。同时发响的若干个音。
  • 6、1.犹和鸣。
  • 7、1.指车铃之声相应。 2.和气感应。
  • 8、1.温和雍容。 2.犹和谐。 3.古代撤膳时所奏的和谐的音乐。
  • 9、1.谓百姓和谐而财用丰足。
  • 10、1.和睦友爱。
  • 11、1.旧指以种种诱惑方法使未满二十岁之男女或有配偶之人脱离监护人或家庭。参阅《清律.刑律.贼盗》。
  • 12、1.犹和悦。和颜悦色,心情舒畅。
  • 13、1.犹细雨。与骤雨相对。
  • 14、1.日本语。
  • 15、1.卞和之玉。喻稀世之宝。 2.卞和之玉。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 16、1.指和谐的境界。
  • 17、1.温和宽宏。
  • 18、1.犹安乐。 2.安康;安适。
  • 19、1.和暖,气候温和。
  • 20、交战双方订立的结束战争、恢复和平关系的条约。
  • 21、和蔼愉悦:神情~。
  • 22、①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气力穷于和韵。 ②(hè-)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 23、1.混杂;掺杂。
  • 24、1.仁德,恩泽。 2.指和润的雨露。 3.温暖湿润。

阳和的相关查询

阳和的意思解释、阳和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