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ǎn lǔ  ]
  • ㄈㄢˇ ㄌㄨˇ
  • RC HEE

反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造反者,反叛者。

引证解释

⒈  造反者,反叛者。

《汉书·昭帝纪》:“度辽将军 明友,前以羌骑校尉将 羌 王侯君长以下击 益州 反虏……有功。”
《后汉书·任光传》:“大司马 刘公 将 城头子路、力子都 兵百万众从东方来,击诸反虏。”
宋 秦观 《李泌论》:“﹝ 安禄山 ﹞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

反虏(fan lu)同音词

  • 1、凡碌[fán lù ]

    1.庸碌无能。

  • 2、反路[fǎn lù ]

    1.归途。

  • 3、樊卢[fán lú ]

    1.唐代作家樊宗师与卢仝的并称。二人诗文多艰涩怪僻。

  • 4、樊鹿[fán lù ]

    1.樊篱中的鹿。比喻失去自由者。

  • 5、返路[fǎn lù ]

    1.归途。 2.返归。

  • 6、翻录[fān lù ]

    照原样重录磁带(多指不是原出版者重录)。

  • 7、翻録[fān lù ]

    1.转相抄写。 2.从原录音带或录相带等转录。

  • 8、繁露[fán lù ]

    1.亦作"繁路"。古代帝王贵族冕旒上所悬的玉串。 2.落葵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落葵》。 3.谓露水。

  • 9、繁路[fán lù ]

    1.见"繁露"。

  • 10、蘩虂[fán lù ]

    1.即落葵。又名"蔠葵"。

反虏词语接龙

  • 1、1.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 2、1.掠夺。
  • 3、1.古时贱视北人的称呼。
  • 4、1.古时蜀人对北人仕蜀者的贬称。
  • 5、抓获:虏获七百余人。
  • 6、1.旧称北方民族所酿的酒。
  • 7、1.抢劫﹐掠夺。
  • 8、1.虏掠。
  • 9、使1.谓当作奴隶役使之。 2.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或敌寇所遣使者的蔑称。
  • 10、1.亦作"虏庭"。 2.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
  • 11、1.见"虏廷"。
  • 12、1.奴隶;奴仆。 2.谓奴役。
  • 13、1.古蜀人对中原人的贬称。
  • 14、陆贾汉初大臣。楚国人。有辩才。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拜为太中大夫。常向高祖推荐诗书,谏劝高祖唯有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之术。并先后为高祖著文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名为《新语》。吕后专权后,遂称病家居。后助陈平诛吕氏,拥立文帝。文帝时再使南越,说服赵佗去除僭越之仪,尊奉汉帝。
  • 15、路隅1.路边。
  • 16、路舆1.即路车。
  • 17、路遇1.途中相遇。
  • 18、路员1.特指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人员。
  • 19、路障1.路上设置的障碍物。
  • 20、路照1.准许通行的证件。
  • 21、路政1.有关道路的行政管理。指铁路和公路。
  • 22、路中1.道路中间。 2.复姓。
  • 23、路冢1.路旁掩埋无主尸骸的坟墓。
  • 24、路资1.路费。

反虏的相关查询

反虏的意思解释、反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