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ián lǐ  ]
  • ㄉ一ㄢˇ ㄌ一ˇ
  • MAW PYNN
  • 名词

典礼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隆重地举行的仪式。

开学典礼。

ceremony; celebration;

引证解释

⒈  制度礼仪。

《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 羲文 之《易》, 虞 夏 之《书》,歷 公旦 之典礼,览 仲尼 之《春秋》。”
宋 司马光 《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
《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⒉  指某些隆重仪式。

《清史稿·礼志八》:“二月, 文华殿 成,举行典礼。”
赵树理 《登记》四:“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 小晚 和 艾艾 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

⒊  掌管礼仪。

《孔子家语·五帝德》:“﹝ 帝尧 ﹞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 典礼, 夔 龙 典乐。”
《史记·郑世家》:“夫 齐,姜 姓, 伯夷 之后也, 伯夷 佐 尧 典礼。”

⒋  指掌管礼仪之官。 周 时为太史。

《礼记·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孔颖达 疏:“典礼之官,於 周 则太史也。”

国语辞典

⒈  公开且庄重的仪式。

如:「每年元旦,总统府前都会举行升旗典礼。」

仪式

⒉  典法礼仪。

《易经·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文选·曹植·七启八首之八》:「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

⒊  职官名。掌管礼仪,清末有典礼院,由礼部改设。

典礼(dian li)同音词

  • 1、典理[diǎn lǐ ]

    1.主持审理。

  • 2、典吏[diǎn lì ]

    1.主管的官吏。 2.吏员的通称。清代司﹑道﹑府﹑厅﹑州﹑县的吏员都叫典吏。见《清会典.吏部.文选清吏司一》"八曰吏"注。

  • 3、典丽[diǎn lì ]

    优雅美丽:文辞典丽。

  • 4、典例[diǎn lì ]

    1.可依为准则的成例。

  • 5、电离[diàn lí ]

    ①液体、气体的原子或分子受到粒子撞击、射线照射等作用而变成离子。 ②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 6、电力[diàn lì ]

    电所产生的作功能力,通常指做动力用的电。

  • 7、颠詈[diān lì ]

    1.狂骂。

  • 8、奠礼[diàn lǐ ]

    1.犹奠仪。

  • 9、奠立[diàn lì ]

    1.奠定;建立。

典礼词语接龙

  • 1、1.乐名。
  • 2、1.以礼征召。
  • 3、按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多用在外交场合):~服ㄧ~司。
  • 4、1.谓以礼陈说。
  • 5、仪式结束。
  • 6、1.汉长安十二门之一。
  • 7、1.犹尊荣。
  • 8、1.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
  • 9、1.礼仪规章。 2.礼乐文章。
  • 10、1.谓礼仪之正道。
  • 11、1.指有关礼仪之职务。
  • 12、1.古乐章名。
  • 13、1.言礼之书。 2.指史书中记载有关礼仪制度的篇章。如:《晋书.礼志》;《宋书.礼志》。
  • 14、1.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
  • 15、1.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礼制,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 16、1.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
  • 17、1.见面时进献的礼物。
  • 18、1.谓切合仪节;礼节得体。
  • 19、1.礼敬尊重。
  • 20、1.礼衣;礼服。
  • 21、1.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据《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载:规妻善文能书。规卒时,妻犹年盛而色美。董卓为相,以重礼聘娶,规妻乃轻服诣卓门,辞请。卓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规妻知不免,乃立骂卓。遂被鞭扑而死,后人图画,号曰"礼宗"。
  • 22、1.谓服丧完毕。
  • 23、1.以合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
  • 24、1.天子所赐之酒。

典礼的相关查询

典礼的意思解释、典礼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