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ū xià  ]
  • ㄑㄨ ㄒ一ㄚˋ
  • AR DHT

区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诸夏之地,指华夏、中国。指中原地区。

引证解释

⒈  诸夏之地,指华夏、 中国。

《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
孔 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
唐 贾至 《燕歌行》:“我 唐 区夏餘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朝仪》:“大 元 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 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

⒉  指中原地区。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钱谦益 《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郎》:“夫 燕京 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庭宇, 顺义 其在奥窔之间乎。”

国语辞典

⒈  指华夏、中国。

《书经·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
清·朱彝尊〈满江红·玉座苔衣〉词:「看寻常谈笑敌曹刘,分区夏。」

区夏(qu xia)同音词

  • 1、屈下[qū xià ]

    1.谓屈己下人。

  • 2、驱吓[qū xià ]

    1.亦作"驱赫"。 2.驱赶吓唬。

  • 3、曲狭[qū xiá ]

    1.迂曲狭窄。

  • 4、取下[qǔ xià ]

    1.谓以恭顺的态度迎合他人。

区夏词语接龙

  • 1、1.夏季过半,指夏历五月半后。
  • 2、1.夏季播种。
  • 3、1.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宜于制夏装,故名。为我国特产,多产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 4、1.《周礼》官名。主管大丧事务。
  • 5、1.夏季养的蚕。
  • 6、1.犹夏熟。
  • 7、1.夏天的虫。 2.比喻识见短浅的人。用《庄子.秋水》典。
  • 8、1.指夏季的锄地工作。
  • 9、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 2.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多用于对未成年者。
  • 10、1.见"夏翟"。
  • 11、1.夏代典籍。
  • 12、1.夏天用的竹席。
  • 13、1.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 14、1.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亦泛指箭或箭囊。
  • 15、1.供夏天食用的干鱼。 2.草木夏天枯死。
  • 16、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 17、1.传说中之人名。
  • 18、1.即夏台。
  • 19、1.官名。《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唐武则天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
  • 20、1. 夏季的田间管理。
  • 21、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时为画院待诏。擅画山水,用秃笔趁湿作大斧劈皴,名“拖泥带水皴”,又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有“夏半边”之称。亦工人物。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家”。有《溪山清远图》等存世。
  • 22、1.即夏桀。
  • 23、1.即鲧。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 24、1.大海。

区夏的相关查询

区夏的意思解释、区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