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iàn lì  ]
  • ㄐ一ㄢˋ ㄌ一ˋ
  • WVG GKR

健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精干的官吏。

引证解释

⒈  精干的官吏。

《晋书·张载传》:“设使 秦、莽 修三王之法,时致隆平,则 汉祖,泗上 之健吏; 光武,舂陵 之侠客耳。”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王告好学有文》:“庐山 简寂观 道士 王告,好学有文……后归贯登科,为健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百菊溪制府》:“向来海上诸雄所以能肆掠者,盖因督臣懦弱,不敢卒攖其锋,今 百公 健吏,反前所为,必欲尽殄灭其党类以报天子。”

国语辞典

⒈  精明干练的官吏。

《晋书·卷五五·张载传》:「设使秦莽修三王之法,时致隆平,则汉祖,泗上之健吏;光武,舂陵之侠客耳。」

健吏(jian li)同音词

  • 1、贱吏[jiàn lì ]

    1.职位卑微的官吏。

  • 2、贱隶[jiàn lì ]

    1.役隶。以其地位低下,故称。

  • 3、奸吏[jiān lì ]

    1.枉法营私的官吏。

  • 4、奸利[jiān lì ]

    1.亦作"奸利"。 2.指非法谋取的利益。

  • 5、检厉[jiǎn lì ]

    1.方正严肃。

  • 6、蠒栗[jiǎn lì ]

    1.谓小牛的角初生时状如茧和栗子。

  • 7、荐礼[jiàn lǐ ]

    1.以物祭神。

  • 8、建礼[jiàn lǐ ]

    1.汉宫门名,为尚书郎值勤之处。 2.借指尚书郎。

  • 9、建历[jiàn lì ]

    1.制定历法。

  • 10、建立[jiàn lì ]

    ①开始成立:~政权 ㄧ~新的工业基地。 ②开始产生 ;开始形成:~友谊ㄧ~邦交。

健吏词语接龙

  • 1、1.谓当差期满。
  • 2、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3、1.为政的才能。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 4、1.为政的才干。
  • 5、1.官署名。东汉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后改为选部,魏晋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 6、1.随从的士卒。
  • 7、1.作官的道路。 2.为政之道。
  • 8、1.元﹑明﹑清府县的吏员。
  • 9、1.公文。
  • 10、1.指吏胥的弊害。
  • 11、1.犹吏隐。
  • 12、1.官吏的员额。
  • 13、1.官府的法令。
  • 14、1.为政的方略。
  • 15、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 16、1.官吏的俸禄。
  • 17、1.亦作"吏干"。 2.为政的才干。
  • 18、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庙的官员。
  • 19、1.官吏之家。
  • 20、1.官吏的节操。
  • 21、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
  • 22、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 23、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 24、1.指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健吏的相关查询

健吏的意思解释、健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