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ì huánɡ  ]
  • ㄉ一ˋ ㄏㄨㄤˊ
  • F AMW

地黄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并有皱纹,开淡紫色花。黄色根,中医入药、补血、强心。

但取芦藤地黄辈观。——宋·沈括《梦溪笔谈》

glutinous rehmannia;

引证解释

⒈  药用植物。中医以根状茎入药。新鲜者称鲜地黄或鲜地,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干燥后称生地黄或生地,功能养阴凉血。经蒸制加工后称熟地黄或熟地,是滋肾补精血的要药。

《宋书·谢灵运传》:“採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
唐 白居易 《采地黄者》诗:“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宋 苏轼 《小圃一地黄》诗:“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
清 孙枝蔚 《遣怀续编》卷三:“马因効驰驱,有时啖地黄。”

⒉  酒名。

《新唐书·柳玭传》:“公恐君寒,奉地黄酒三杯。”
宋 陆游 《岁暮独酌感怀》诗:“更嘆衰孱不禁酒,地黄一盏即頽然。”

国语辞典

⒈  植物名。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高约六、七寸,叶长椭圆形,上有皱纹,初夏开淡紫色花。根黄色,中医上称为「生地」,可入药,有补血、强心等作用。蒸熟的熟地可治咯血,子宫出血等病症。

地黄(di huang)同音词

  • 1、帝皇[dì huánɡ ]

    1.天帝。 2.天子,皇帝。 3.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 2、焍黄[dì huánɡ ]

    1.古代龟卜的祓龟之法。烧荆枝灼龟占卜之前,先持龟甲以黄绢裹粱米﹑鸡蛋周环而祝之。

  • 3、地皇[dì huánɡ ]

    1.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地黄词语接龙

  • 1、1.黄色的门帘。
  • 2、1.见"黄粮"。
  • 3、1.粟米名。即黄小米。 2.同"黄粱梦"。
  • 4、1.磷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淡黄色结晶﹐有大蒜的气味,毒性强烈。着火点很低﹐能自燃,在空气中发光。可以用来制造普通火柴﹐军事上用来制造烟幕弹。
  • 5、1.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因其身上鳞片闪耀金色,故称。
  • 6、1.指黄帝。 2.五方中央神名,即地神名。
  • 7、1.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2.即黄陵庙。 3.泛指有贤德之后妃墓。 4.黄帝陵墓。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上。亦名桥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1.黄色的光滑又有花纹的丝织品。
  • 9、1.指酒。 2.黄河之水。 3.泛指洪水。
  • 10、1.见"黄駵"。
  • 11、1.亦作"黄骝"。 2.黄色的良马。
  • 12、1.初吐叶的柳树。因其叶呈鹅黄色,故称。 2.元代诗人黄溍﹑柳贯的并称。二人均为金华人,与虞集﹑揭傒斯齐名,时称儒林四杰。
  • 13、1.方言。泛指欺骗﹑行诈的人。
  • 14、黄龙府,金国的地名,在今吉林农安。宋金交战时,岳飞曾经说要直捣黄龙府。后来泛指敌方的要地:直捣~ㄧ痛饮~。
  • 15、1.禾稼成熟后的田垄。
  • 16、1.楼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据宋苏辙《黄楼赋》载: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口,水及彭城下。苏轼适为彭城守。水未至,苏轼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苏又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溃。水退又请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在城的东门筑大楼,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后苏辙﹑秦观等都曾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作黄楼之赋。后以"黄楼"为登览山水,赋诗作文,以颂功德的典实。
  • 17、1.牵牛星。 2.指腊梅。
  • 18、1.羽毛黄的鹘。
  • 19、1.鸟名。 2.比喻高才贤士。 3.指汉高祖刘邦所作《鸿鹄歌》。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汉高帝﹞虽饥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辞致之,以为羽翼,便敬德矫情,惜其大者,发《黄鹄》之悲歌,杜婉妾之觎觊,其珍贤贵隐,如此之至也。" 4.汉江都王建女细君所作之歌。《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江都王建女细君)悲愁﹐自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唐李德裕《讨回鹘制》:"太和公主居处不同﹐情义久絶﹐懐土多畏﹐亟闻《黄鹄》之歌﹐失位自伤﹐宁免緑衣之叹﹐念其羁
  • 20、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叶子互生,花黄色。果实圆柱形,通常有刺,成熟时黄绿色,是普通蔬菜。 ②这种植物的果实。‖有的地区叫胡瓜。
  • 21、1.郊天迎气的坛坫。 2.道士所设的坛场。
  • 22、1.见"黄垆"。 2.水名。
  • 23、1.见"黄垆"。
  • 24、1.枯黄的芦苇。

地黄的相关查询

地黄的意思解释、地黄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