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ì fén  ]
  • ㄙˋ ㄈㄣˊ
  • WCT IWV

俟汾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俟分”。

⒉  复姓。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俟分”。复姓。参阅 唐 林宝 《元和姓纂》卷六,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四方诸姓》。

《魏书·高车传》:“高车 之族,又有十二姓……九曰 俟分氏。”
《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六年》“涉归 与 宇文部 素有隙” 胡三省 注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姓苑》:“宇文氏 出自 炎帝,其后以尝草之功, 鲜卑 呼草为俟汾,遂号为 俟汾氏。后世通称 侯汾,盖音讹也。代为 鲜卑 单于。”

俟汾(si fen)同音词

  • 1、死愤[sǐ fèn ]

    1.激愤敢死。

  • 2、肆忿[sì fèn ]

    1.犹肆怒。

  • 3、司分[sī fēn ]

    1.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 2.泛指历法官。 3.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

  • 4、丝棼[sī fén ]

    1.《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杨伯峻注:"棼,音汾,纷乱之意。"后因以"丝棼"形容纷繁紊乱。

  • 5、私分[sī fēn ]

    1.谓自己应有的分限。

  • 6、私忿[sī fèn ]

    1.同"私愤"。 2.个人的怨恨。

  • 7、私愤[sī fèn ]

    1.个人间的怨恨。

  • 8、四分[sì fēn ]

    1.分为四份。 2.向四方散开。 3.指四分历。

  • 9、俟分[sì fēn ]

    1.见"俟汾"。

俟汾词语接龙

  • 1、1.汉武帝建于汾阴的后土祠。
  • 2、1.指南北朝时期南汾州地区。今山西省吉县一带。
  • 3、黄河中游支流。源于管涔山,纵贯山西境内。长6938千米。中下游为断陷盆地区,农业发达。
  • 4、1.汾水与浍水。
  • 5、1.指汾水流域。亦特指山西省太原地区。
  • 6、山西汾阳出产的一种白酒。
  • 7、1.《诗.魏风。汾沮洳》篇名的省称。
  • 8、1.即汾阴脽。
  • 9、1.见"汾潞"。
  • 10、1.亦作"汾露"。 2.汾水与潞水。亦泛指二水流经的地区。
  • 11、1.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因在汾水之南而名。汉武帝时曾于此得宝鼎。战国时属魏,汉始建县。唐开元十年改名宝鼎县,宋改荣和县,元明清因之。
  • 12、1.众盛貌。《文选.扬雄<长杨赋>》:"汾沄沸渭﹐云合电击。"李善注:"汾沄沸渭﹐众盛貌也。汾音纷。"一说﹐奋击貌。
  • 13、1.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句,后因以"汾讴"指汉武帝《秋风辞》。
  • 14、1.古桥名。在汾水之上。故址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相传为战国初期晋刺客豫让为其主智伯报仇而谋刺晋大夫赵襄子处。
  • 15、1.古地名。即战国时楚汾陉。
  • 16、1.汾水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东南流经太原市至新绛县而西折入黄河。其西折处谓汾曲。
  • 17、1.《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后因以"汾射"指隐士的居处。 2.指隐士。
  • 18、1.汾川之神。即台骀。
  • 19、1.见"汾阴脽"。
  • 20、1.隋王通因上策不用,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尝讲学游憩于汾亭。确址已不可考。
  • 21、1.大王。一说指周厉王。
  • 22、1.汾水之北地区。春秋时属晋。 2.犹汾射。
  • 23、阳宫1.古宫名。隋炀帝时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
  • 24、阳考1.唐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汾阳郡王郭子仪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二十四考中书令"。

俟汾的相关查询

俟汾的意思解释、俟汾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