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én cí  ]
  • ㄈㄣˊ ㄘˊ
  • IWV PYNK

汾祠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汉武帝建于汾阴的后土祠。

引证解释

⒈  汉武帝 建于 汾阴 的 后土祠。

唐 许景先 《奉和御制春台望诗》:“汾祠 雍畤 望通天, 玉堂 宣室 坐长年。”

汾祠(fen ci)同音词

  • 1、奋辞[fèn cí ]

    1.大话﹐夸大不实之词。 2.慷慨陈词。

  • 2、分词[fēn cí ]

    1.具有动词及形容词二者特征的词;尤指以-ing或-ed,-d,-t,-en或-n结尾的英语动词性形容词,具有形容词功能,同时又表现各种动词性特点,如时态,语态、带状语性修饰语的性能及带宾词的性能。

  • 3、分次[fēn cì ]

    1.分定等次或位次。 2.指分为几次。 3.星辰运行的度次。

  • 4、焚次[fén cì ]

    1.谓烧毁军队营房。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

  • 5、粉餈[fěn cí ]

    1.用稻米黍米之粉做成的食品,上粘豆屑。

  • 6、粉刺[fěn cì ]

    痤疮(cuóchuāng)的通称。

汾祠词语接龙

  • 1、1.古代兵将出战,陈于近郊,杀牲飨士卒,谓之"祠兵"。《公羊传.庄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何休注:"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于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王闿运《丁文诚诔》:"曾选士于衡湘,截粤饷以祠兵。"一说,祠兵即治兵。
  • 2、1.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
  • 3、1.祠部机构。隋唐时属礼部。
  • 4、1.祀神的地方。
  • 5、1.祭神乞福。
  • 6、1.祀典,有关祭祀的典制。
  • 7、1.指祠堂,神庙。
  • 8、1.掌管祭祀之官。
  • 9、1.犹祠堂。
  • 10、1.祭祀。
  • 11、1.管理祠堂的人。
  • 12、1.以祭品祀神灵祖先。
  • 13、1.道徒设坛祈祷。
  • 14、1.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或称祠器。
  • 15、1.祭神求福。
  • 16、1.即祠禄。
  • 17、1.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 18、1.祠堂,庙堂。
  • 19、1. 祠堂与坟墓。
  • 20、1.祭器。
  • 21、1.祭神祈求。
  • 22、1.祭祀的仪容。
  • 23、1.祭祀以报神恩。
  • 24、1.祭礼,祭祀之事。

汾祠的相关查询

汾祠的意思解释、汾祠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