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ú lǔ  ]
  • ㄩˊ ㄌㄨˇ
  • QGF QGJ

鱼鲁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

引证解释

⒈  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参见“鲁鱼亥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先鈆擿於鱼鲁,乃纷定於陶阴。”
唐 王起 《和李校书》:“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
明 盛杲 《<齐东野语>后序》:“传写既久,鱼鲁滋多。”

鱼鲁(yu lu)同音词

  • 1、御炉[yù lú ]

    1.亦作"御炉"。 2.御用的香炉。

  • 2、御路[yù lù ]

    1.即御道。 2.天子的车驾。路,通"辂"。

  • 3、迂路[yū lù ]

    1.绕道。

  • 4、余禄[yú lù ]

    1.富馀的俸禄;馀财。

  • 5、遇僇[yù lù ]

    1.犹受辱。

  • 6、郁峍[yù lù ]

    1.见"郁嵂"。

  • 7、寓庐[yù lú ]

    1.寓所;居室。

  • 8、鱼露[yú lù ]

    1.一种液体调味品。以小杂鱼为原料,用盐或盐水浸渍,经长时间自然发酵分解后,取其液汁煮沸滤清而成。

  • 9、鱼路[yú lù ]

    1.指鱼洄游的路线。

  • 10、玉露[yù lù ]

    1.指秋露。 2.喻美酒。

鱼鲁词语接龙

  • 1、1.指《春秋》。 2.指《论语》。
  • 2、1.鲁国出产的酒。味淡薄。后作为薄酒﹑淡酒的代称。
  • 3、1.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鲁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为帝,曾说:"彼(秦昭王)即肆然称帝,连有蹈东海而死耳!"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时,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齐王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和政治家特点的人。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
  • 4、1.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所猎获的麒麟。相传孔子感获麟,《春秋》至此而辍笔。
  • 5、1.即《鲁论语》。《论语》的汉代传本之一。相传为鲁人所传,是今本《论语》的来源之一。
  • 6、粗疏,莽撞:要瞻前顾后,不能有丝毫鲁莽。
  • 7、1.见"鲁男子"。
  • 8、1.不聪敏,言语迟钝。
  • 9、1.《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剖则为瓢。后因以"鲁瓢"喻时光虚度,仕途延误。
  • 10、1.见"鲁朴"。
  • 11、1.指海鸟鶢鶋。语本《庄子.至乐》:"昔有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成玄英疏:"昔有海鸟﹐名曰爰居﹐形容极大﹐头高八尺﹐避风而至﹐止鲁东郊。"
  • 12、1.鲁国人。 2.特指孔子。 3.愚笨﹑鲁钝的人。
  • 13、1.《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日"指这一典实中的太阳。
  • 14、1.鲁国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 15、1.愚鲁弱小。
  • 16、1.桑树的一种。枝条粗长,叶卵圆形,无缺刻,肉厚而富光泽。原产山东,为我国蚕区的主要栽培桑种。
  • 17、1.指孔子。 2.指鲁班。
  • 18、1.《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
  • 19、1.鲁国的历史记载;鲁国历史。 2.指《春秋》。
  • 20、1.指孔子宅室。
  • 21、1.旅途中的凉风。
  • 22、1.《诗》"三颂"之一。共四篇。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四篇作于鲁僖公晩年,为春秋中期作品。
  • 23、1.指孔子。
  • 24、三国吴大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初从周瑜到江南,受孙权敬重。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刘拒曹。孙权采其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继为横江将军,与刘备修好。

鱼鲁的相关查询

鱼鲁的意思解释、鱼鲁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