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ǔ shī  ]
  • ㄌㄨˇ ㄕ
  • QGJ YFF

鲁诗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

引证解释

⒈  《诗》今文学派之一。 汉 初 鲁 人 申公 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 瑕丘 江公、刘向 等。 西汉 时传授最广,至 西晋 亡佚。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申公 始为《诗》传,号‘鲁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鲁 人 申公 受《诗》於 浮丘伯,以《诗经》为训故以教,无传,疑者则闕不传,号曰‘鲁诗’。”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鲁诗》亡於 西晋。”

国语辞典

⒈  汉时鲁人申公培所传的诗。

鲁诗(lu shi)同音词

  • 1、戮尸[lù shī ]

    1.亦作"戮尸"。 2.刑罚的一种。陈尸示众﹐以示羞辱。《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求崔杼之尸﹐将戮之﹐不得。"

  • 2、潞氏[lù shì ]

    1.春秋国名。赤狄之别种。公元前六世纪末,为晋所灭。故城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四十里。

  • 3、録事[lù shì ]

    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后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 4、鲁史[lǔ shǐ ]

    1.鲁国的历史记载;鲁国历史。 2.指《春秋》。

  • 5、鲁室[lǔ shì ]

    1.指孔子宅室。

  • 6、路食[lù shí ]

    1.为旅途中食用而准备的饮食。

  • 7、路世[lù shì ]

    1.衰败时期。路,通"露"。

  • 8、路室[lù shì ]

    1.客舍。

  • 9、陆师[lù shī ]

    1.犹陆军。

  • 10、卢矢[lú shǐ ]

    1.黑色箭。

鲁诗词语接龙

  • 1、1.诗和辞赋。
  • 2、1.诗的选集。有别集﹐如清鲁一同的《通甫诗存》﹔有总集﹐如清曹庭栋编的《宋百家诗存》。
  • 3、1.即诗囊﹐贮放诗稿的袋子。 2.比喻满腹诗才的人。
  • 4、1.诗人的胆识。
  • 5、1.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 2.谓作诗之事。
  • 6、1.作诗的对手。
  • 7、1.指唱和的诗。
  • 8、1.诗中蕴含的真谛。
  • 9、1.亦作"诗癫"。 2.谓读诗和作诗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 10、1.见"诗颠"。
  • 11、1.诗的格调。
  • 12、1.诗的创作方法和规律。
  • 13、1.犹诗囚。喻指苦吟的诗人。
  • 14、1.供人赋诗吟咏的游船。
  • 15、1.诗歌的风格和形式。亦指一定历史时期中﹐诗歌创作的倾向。
  • 16、1.指唐代诗人王维。 2.指清代诗人袁枚。 3.指清代诗人吴嵩梁。
  • 17、1.指诗人的心胸。
  • 18、1.谓以手承接﹑抱持。《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斋﹐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孔颖达疏﹕"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后因以指生子。
  • 19、1.诗和赋。 2.指雅乐。
  • 20、1.喻指作诗无自己的新意﹐只会套袭前人诗作的人。
  • 21、稿1.亦作"诗藳"。 2.诗的稿子﹔诗作。 3.诗集的专称。如宋陆游《剑南诗稿》﹔清魏源《清夜斋诗稿》。
  • 22、1.见"诗稿"。
  • 23、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押韵与否,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 24、1.诗的格式﹑体例。 2.诗的风格﹑格调。

鲁诗的相关查询

鲁诗的意思解释、鲁诗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