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学校。
⒉ 犹教化。
引南朝 齐武帝 《兴学诏》:“《春秋国语》云:‘生民之有学斆,犹树木之有枝叶。’果行育德,咸必由兹。”北魏 刘芳 《立学表》:“夫为国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学斆为先。”唐 刘禹锡 《许州文宣王新庙碑》:“鲁 有泮林,鸟革其音, 许 崇学斆,民説其教。”
⒉ 犹教化。斆,一本作“斅”。
引宋 曾巩 《相制二》:“礼义廉耻,闕而不思;朋党比周,靡然成俗。任之以学斆,而败官以墨者方兴;起之以赴功,而便文自营者滋出。”
1.见"泬寥"。
1.削弱耗散。
1.谓将封邑分小。 2.犹瘦小。
1.用诙谐的话开玩笑。 2.戏弄嘲笑。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起源于奴隶社会。中国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在开始产生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以后的学校一般称为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1912年的学制中改称为学校。
1.见"学斆"。
1.即新竹。因竹上有浓厚的白粉﹐故称。
学斆的意思解释、学斆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