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àn lì  ]
  • ㄢˋ ㄌ一ˋ
  • PVS GKR

案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谓惩办下属官吏。

引证解释

⒈  谓惩办下属官吏。

《汉书·丙吉传》:“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輒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吉 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 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 吉 始。”
唐 杜牧 《上白相公启》:“邴吉 陋案吏於公庭, 袁安 不錮人於圣代。”

案吏(an li)同音词

  • 1、安立[ān lì ]

    1.犹安置。 2.犹安然屹立。

  • 2、安利[ān lì ]

    1.安逸;安吉。 2.安养。 3.安全与利益。

  • 3、谙历[ān lì ]

    1.熟习﹐有经验。

  • 4、按理[àn lǐ ]

    按照情理:~我们应该先去看您的ㄧ你这样做,不管按什么理都说不过去。

  • 5、按例[àn lì ]

    按照惯例:生活困难,~娍梢陨昵氩怪

  • 6、案理[àn lǐ ]

    1.审查处理。

  • 7、案例[àn lì ]

    能作范例的个案:运用典型案例,深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 8、暗里[àn lǐ ]

    1.犹暗中;背地里。

案吏词语接龙

  • 1、1.谓当差期满。
  • 2、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3、1.为政的才能。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 4、1.为政的才干。
  • 5、1.官署名。东汉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后改为选部,魏晋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 6、1.随从的士卒。
  • 7、1.作官的道路。 2.为政之道。
  • 8、1.元﹑明﹑清府县的吏员。
  • 9、1.公文。
  • 10、1.指吏胥的弊害。
  • 11、1.犹吏隐。
  • 12、1.官吏的员额。
  • 13、1.官府的法令。
  • 14、1.为政的方略。
  • 15、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 16、1.官吏的俸禄。
  • 17、1.亦作"吏干"。 2.为政的才干。
  • 18、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庙的官员。
  • 19、1.官吏之家。
  • 20、1.官吏的节操。
  • 21、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
  • 22、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 23、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 24、1.指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案吏的相关查询

案吏的意思解释、案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