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ē zhé  ]
  • ㄎㄜ ㄕㄜˊ
  • TUFH RR

科折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唐宋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

引证解释

⒈  唐 宋 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夏绢和买,已非正赋,復有军衣和买;糯米科折,止为省务,復有覆纽价钱。”
《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三十年﹞五月,詔:‘ 温、台、处、徽 不通水路,其二税物帛,许依折法以银折输,数外妄有科折,计赃定罪。’”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四年》:“夏四月,甲申,禁 福建 、两 浙 州县科折盐酒。”

科折(ke zhe)同音词

  • 1、刻着[kè zhe ]

    1.犹铭刻。着,附着。

  • 2、科谪[kē zhé ]

    1.亦作"科适"。 2.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

  • 3、克着[kè zhe ]

    1.显着。

  • 4、可者[kě zhě ]

    1.指合乎要求的人。

  • 5、可着[kě zhe ]

    就着某个范围不增减;尽(jǐn)着:~劲儿干ㄧ~嗓子叫唤 ㄧ~这块布料,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科折词语接龙

  • 1、1.犹中断。
  • 2、1.减半;对折。
  • 3、1.败北,败走。
  • 4、1.赔本,亏本。
  • 5、1.宋代谓所征实物以等价改征他物。 2.变卖。
  • 6、1.见"折辩"。
  • 7、1.亦作"折辨"。 2.争辩,分辩。
  • 8、1.南宋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 9、1.放低声音。 2.梵语的发音方法之一。
  • 10、1.为避免物价变动给有关人带来损失,把金额折合成某种实物价格计算。
  • 11、1.斩首。 2.犹俯首。喻折服或投降。
  • 12、寿1.折损寿数。
  • 13、1.谓因受到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当不起。
  • 14、1.折充抵数。 2.惩罚;报应。
  • 15、1.回旋的流水。借指产珠玉之处。语出《淮南子.墬形训》:"水员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
  • 16、1.谓因享受过分而减损福寿。后亦用以表示承受不起。
  • 17、1.判决诉讼案件。
  • 18、1.折合;换算。 2.暗算。 3.犹折寿。
  • 19、1.损伤;损失。
  • 20、1.翻腾;反复。 2.折磨。 3.挥霍;糟蹋。
  • 21、①翻来覆去;反覆捣弄:来回折腾|折腾了半天,也没修好。 ②折磨:这病把他折腾苦了。
  • 22、1.折扣。
  • 23、1. 尤指来回折弯而褶皱。
  • 24、1.大碗。因可将多杯酒或多碗菜倾倒其中,故称。

科折的相关查询

科折的意思解释、科折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