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è chǔ  ]
  • ㄎㄜˋ ㄔㄨˇ
  • YNT SFTJ

刻楮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语本《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引证解释

⒈  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语本《韩非子·喻老》:“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刻楮(ke chu)同音词

  • 1、客处[kè chù ]

    1.犹旅居。

  • 2、科出[kē chū ]

    1.谓超额科征。

  • 3、科处[kē chù ]

    判决处罚:~徒刑 ㄧ附加刑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主刑合并~。

  • 4、克除[kè chú ]

    1.非法扣除。 2.克服去除。

刻楮词语接龙

  • 1、1.指纸币,银票。
  • 2、1.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
  • 3、1.即楮冠。
  • 4、1.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 5、1.楮钱,纸锭。
  • 6、1.楮树菌。木耳的一种。
  • 7、1.书写文章所用的纸张。
  • 8、1.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
  • 9、1.纸和笔。代指文具。
  • 10、1.祭祀时焚烧纸钱的火光。
  • 11、1.楮钱。
  • 12、1.指楮树上所生之菌。
  • 13、1.指纸。
  • 14、1.鼠李的别名。
  • 15、1.用楮树皮制成的纸。其洁白如帛练,故称。
  • 16、1.有关发行纸币的法令。
  • 17、1.旧俗祭祀时用的纸钱。陌,钱一百文。
  • 18、纸和墨,也指诗文书画:一生常耽楮墨间。
  • 19、1.粗布僧服。
  • 20、1.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 21、1.祭供时焚化用的纸钱。镪,钱贯,引申为钱。
  • 22、1.楮钱。泉,古代钱币的名称。
  • 23、1.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
  • 24、1.见"楮先生"。

刻楮的相关查询

刻楮的意思解释、刻楮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