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ǔ bì  ]
  • ㄔㄨˇ ㄅ一ˋ
  • SFTJ TMH

楮币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⒉  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

引证解释

⒈  指 宋、金、元 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辨楮币二字》:“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自 秦 汉 专以钱为币。近岁用会子,盖 四川 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为楮币。”
《金史·食货志三》:“小民浅肤,谓楮币易坏,不若钱可久,於是得钱则珍藏,而券则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废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楮币于 宋 谓之会子,于今谓之寳钞,虽制用不同,而以久而轻,则弊一而已矣。”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行楮币者。”
章炳麟 《五无论》:“返观专制之国,钱币一出於国家,然民间犹得以碎银贸易,至於楮币,则国家尚鲜为之。”

⒉  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

《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汉中 之民当春月,首戴白楮币,上 诸葛 墓。”
《剪灯新话·金凤钗记》:“生感 兴娘 之情,以釵货於市,得钞二十锭,尽买香烛楮币,齎诣 琼花观,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
《清史稿·礼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奠十一,羊九,楮币九万。”

国语辞典

⒈  宋代发行的纸币。因多用楮皮制造的纸印成,故称为「楮币」。

《宋史·卷四三六·儒林传六·李道传传》:「道传应诏言楮币之换,官民如雠;钞法之行,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推剥,皆切中时病。」

楮币(chu bi)同音词

  • 1、出笔[chū bǐ ]

    1.犹下笔。 2.方言。指钱财损失。

  • 2、搐鼻[chù bí ]

    1.抽动鼻孔。 2.中医外治有搐鼻法﹐用少许药物细末吹入鼻内﹐促使打喷嚏﹐以达开窍目的。

  • 3、触鼻[chù bí ]

    1.刺激嗅觉。

  • 4、楚璧[chǔ bì ]

    1.即和氏璧。

  • 5、除陛[chú bì ]

    1.宫殿的台阶。

  • 6、觕婢[chù bì ]

    1.粗使丫头。

  • 7、觕弊[chù bì ]

    1.粗恶。

楮币词语接龙

  • 1、货币的价值,即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 2、货币制度,包括拿什么做货币和货币的单位,以及硬币的铸造,纸币的发行,流通等制度。
  • 3、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 2.泛指财物。
  • 4、1.礼物,财货。
  • 5、1.国家所规定的货币法制。
  • 6、1.指入贡的绣帛﹑圭璋﹑虎豹皮﹑马等物。
  • 7、1.古代作祭祀礼神用的玉帛等物的名称。
  • 8、1.礼品及行装费用。
  • 9、1.征收货币。
  • 10、1.馈赠用的锦帛。
  • 11、1.指礼物。
  • 12、1.指用作礼物的马。
  • 13、1.聘请贤人用的礼物。
  • 14、1.赠给丧家的奠仪与随葬品。
  • 15、1.钱币。
  • 16、1.财币货物。
  • 17、1.贡献礼物。
  • 18、1.进献的礼品。
  • 19、1.营造用料的剩余部分。币,通"敝"。
  • 20、1.帛和玉,古代用以祭祀的礼品。
  • 21、重言甘币:指礼物;厚:重。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 22、敝国1.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 23、敝褐1.破旧的短衣。指寒素身份。
  • 24、敝化1.败坏风化。

楮币的相关查询

楮币的意思解释、楮币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