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í bó  ]
  • ㄆ一ˊ ㄅㄛˊ
  • BNTY RMH

皮帛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兽皮和丝帛。古代举行结盟、朝会等大事时所持的礼物。

引证解释

⒈  兽皮和丝帛。古代举行结盟、朝会等大事时所持的礼物。

《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饰。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繒也。”
贾公彦 疏:“言‘表以皮为之饰’者,凡以皮配物者皆手执帛以致命而皮设於地。”
《庄子·让王》:“太王亶父 居 邠,狄 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汉 张衡 《东京赋》:“璧羔皮帛之贄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

皮帛(pi bo)同音词

  • 1、辟驳[pì bó ]

    1.驳斥。

  • 2、披拨[pī bō ]

    1.犹推开。

  • 3、披帛[pī bó ]

    1.妇女服饰名。始于唐。一说始于秦。 2.披红。

  • 4、披膊[pī bó ]

    1.古时作战所穿的甲胄,用以保护肩膊的部分称"披膊"。

  • 5、批驳[pī bó ]

    ①对错误的言论或行为加以批判和驳斥:严厉批驳。 ②旧指对下级呈请事项批示驳回,不予照准。

  • 6、擗拨[pǐ bō ]

    1.分割。

皮帛词语接龙

  • 1、1.古代新妇持素绢拜见公婆之礼。
  • 2、1.亦作"帛?"。 2.用棉纱织成的布。
  • 3、1.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长沙楚墓和马王堆汉墓共发现帛画四件,是我国存世最古的画幅。
  • 4、1. 丝线。如: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杜牧《阿房宫赋》。
  • 5、也称“缣书”、“素书”。在丝织品上写成的书。春秋战国时已有使用。魏晋以后纸书盛行,帛书遂少用。
  • 6、1.绘在缣帛上的图像或地图。
  • 7、1.在帛上写信,团成小丸,外封以蜡,用以密递消息。
  • 8、1.写在帛上的诏书。后泛谓诏书。
  • 9、1.手绢。
  • 10、兰船1.亦作"帛阑船"。 2.用帛装饰栏杆的船。
  • 11、阑船1.见"帛兰船"。
  • 12、般若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 13、般若佛教指最通达的智慧。
  • 14、泊洑1.沼泽地。
  • 15、泊礼1.薄礼。
  • 16、泊然1.恬淡无欲貌。
  • 17、泊如1.恬淡无欲貌。
  • 18、泊位可供船舶靠泊的码头位置或浮筒位置。通常指码头泊位。它的数量和等级是衡量一个港口设施规模的重要标志。
  • 19、博丽1.丰富华美。
  • 20、博练1.渊博练达。 2.深谙。
  • 21、博临1.谓广泛惠临﹑惠顾。
  • 22、博陆1.即双陆。古代博戏之采名。 2.指霍光。《汉书.霍光传》载,汉武帝封霍光为博陆侯。光忠谨,曾长期主持朝政。
  • 23、博罗1.芋头的异名。 2.蒙古语boru音译。青色;灰褐色。
  • 24、博落1.广疏貌。

皮帛的相关查询

皮帛的意思解释、皮帛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