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搬弄是非。 2.拗口。不顺口。 3.烟嘴。
1.谓受审或遭诘问时牵扯诬陷他人。
1.攀扯,牵连。
1.对女性的詈词。
1.旧时北方京津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
1.谓话说得十分肯定。
1.谓攀扯牵连他人。
1.叫嚷。
1.挑唆﹐嚼舌。
叮①:蚊虫~。
(被控告的人)诬赖控诉人、检举人、见证人:~一口。
1.见"龁齩"。
小说《说唐》中的人物。家贫,年幼丧父。目不识丁,勇力过人。遇尤俊达,获得八卦宣化斧,梦中一老人授以斧法,醒来只会三斧头。与俊达等英雄歃血反隋。后归唐,屡有战功,封鲁国公。为人鲁莽、憨厚、诙谐,富有反抗精神。民间至今流传“程咬金三斧头”等俗语。
1.詈词。称鸨母﹑虔婆一类的女人。咬虫﹐指养汉的女人。
啖:吃。恐惧不敢多言的样子。
1. 见“狗拿耗子”。
1.见"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1.比喻安于过清苦的生活。语本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汪信民尝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胡安国康侯闻之,击节叹赏。"
1.谓低声耳语。朵,亦写作"朶"。
比喻坏人之间互相倾轧、争斗。
旧指安贫守道。现也形容安于艰苦的生活。
牙齿能咬碎铁钉。比喻意志坚强。
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